阳城县教育局

阳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情况的 自查报告

发布日期: 2014-04-25 发布机构: 县教育局

阳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情况的

自查报告


晋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晋城市教育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公平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要举措。依据国发[2012]48号、教督[2012]3号、国教督[2012]1号及晋政发[2010]8号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晋政教督[2014]1号文件通知要求,我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办、住建、规划、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组,制订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2014年3月10日至4月25日由县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牵头,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各股室负责人及责任督学组成的自查组,一是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对照《山西省义务阶段中小学办学基本条件督导标准(简称8.23)》、进行了达标情况县级督导评估;二是依据学校类型和有关要求、在2013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提取相关数据、计算了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际间的差异系数;三是对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对照“6.30”指标体系进行了自评认定;四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晋城市所辖6县(区)之一,全县17个乡镇、1个办事处,467个行政村,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39万。现有学校101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7所(小学74所、初中23所),在校小学生21234人,初中生15983人;在职小学专任教师1745人,初中专任教师1395人。

二、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

依照《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督导标准》逐校逐项核实结果表明:全县74所小学中合格72校、占小学总数的97.3%,基本合格2校、占小学总数的2.7%,小学总达标率100%;初中23中合格23校、达标率100%。县级自查过程严格遵循了“十七字”工作原则,树立了“三个意识”、做到了“四个负责”、达到了“五个满意”。

三、 义务教育校际间资源配置均衡情况

8项指标综合差异系数数据为:L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平均值5.381m2、差异系数1.098,初中平均值4.257 m2、差异系数0.703;L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平均值8.040m2、差异系数1.182,初中平均值9.572m2、差异系数0.699;L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平均值818.840元、差异系数0.024,初中平均值748.780元、差异系数0.937;L4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平均值7.569、差异系数0.083,初中平均值9.347、差异系数0.621;L5生均图书册数小学平均值31.151、差异系数0.092,初中平均值40.940、差异系数0.418;L6师生比小学平均值0.083、差异系数0.544,初中平均值0.086、差异系数0.285;L7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平均值0.069、差异系数0.479,初中平均值0.053 、差异系数0.230;L8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小学平均值0.027、差异系数0.809,初中平均值0.028、差异系数0.305;L9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539、初中0.525。综合差异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小学小于0.65,初中小于0.55,符合要求。

四、 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当做民生要务、始终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公平优质教育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近年确定“1234”县域教育发展战略、并努力践行,促进了全县教育的协调稳健内涵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措施到位、成效显著:

(一)高投入建设标准学校,夯实了均衡教育基础。

坚持“高中、初中、小学一齐上,城市、乡镇、农村一起抓”方针,采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矿校联手、合作共建,社会参与、集资兴学”办法,大面积改善了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2005年投资6934万元、新建寄宿制小学28所,下达寄宿制学校建设补助资金721.4万元,获省政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县”称号;2006年投资21252万元、新改扩建中小学33所,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县”验收;2007年投资10285.6万元、新改扩建学校43所;2008年投资2815万元完成校舍维修改造国家级项目8校、投资3356万元完成省级项目8校,投资1100万元完成县乡项目15校,获省政府“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先进县”称号;2009年投资2606万元改扩建初中6校,投资1204万元改造维修9校,投资1788万元建设标准化餐厅32个;2010年投资16594万元新改扩建60校;2011年投资5767万元新改扩建67校;2012年投资4751万元新改扩建45校;2013年投资3161万元维修改造60校,投资12496万元新建实验小学和南城幼儿园。目前县域中小学校布局合理、学校建设规范标准、校舍设施坚固实用、服务功能日臻完备,城乡建筑中最亮丽的是学校,最安全舒适的地方是校舍,为教育均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起点配置设施设备,奠定了均衡教育前提。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扶持、学校配套”的方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教育装备力度:2008年实施课桌凳更新工程时,投入125.9万元,一次性购置课桌凳12000套,2005年至2013年,全县中小学新配课桌凳多达30000套,全县中小学生人人坐上了标准美观坚固的课桌凳。 2012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工程,投入2495万元改造86校,配备电脑投影一体机852套;90%以上班级安装了电子白板;所有班级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装备图书195548册,小学生均图书得到了31册、初中得到了41册;配备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和体卫艺设备10大类876种513106件;自筹资金260.4万元集中采购仪器柜、图书架、仪器架等2190件;保证了理科实验教学的规范开设和音体美卫课程的开全开足开好;借助市教育“双百工程”,为中小学装备高标准理科实验室104套;2013年对23所初中31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实施了升级改造;2010年起实施“校校通”工程,106所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69所接入市城域网,实现了校园内互联网全覆盖。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学校差别,为均衡教育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前提。

(三)多渠道优化师资配备,破解了均衡教育瓶颈。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06年以来先后招聘中小学教师791人,并注重了音体美等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新聘教师除高中外,中小学、幼儿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师资得以优化。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交流制度,2012年对口交流教师108人、2013年110人;2012年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66人、2013年12人;2012年调配学校领导27人、2013年28人;2012年调配教师103人、2013年110人,盘活了教师资源。三是确立和执行了教师农村学校工作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必须有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促进了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流动。四是明确并落实了长期在农村基层学校工作教师的福利待遇,山区教师交通补助得到落实,全县在教师节表彰、职称评审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性倾斜。目前,全县教师编制充足、学科结构基本合理,城乡大体相当,化解了制约教育均衡的老大难问题。

(四)多元化监测教学质量,创设了均衡教育氛围。

全县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一是广泛宣传教育新理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借助家委会平台宣讲全面发展新观念,赢得学生家长广泛共识;二是持续采取“一调三导”办法,强化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每个方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对学校的考核采取“双千分”制综合督导评估,既重视结果,也关注过程。四是多元化检测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采取随机抽考、“四线”测算的方法,注重了评估的针对性、实用性、导向性;五是以创建“山西省素质教育示范校”为抓手,实行年度性督导,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发展、个性发展、内涵发展。

(五)大幅度推进公平优质,提升了均衡发展品位。

多年来,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以生源户籍所在地和居住所在地为依据,严格实行“就近、划片”入学;二是取消了任何形式的中小学入学考试,实行起始年级电脑配位、“阳光分班”;三是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下放到初级中学,年度下达比例已增加到招生总数的70%,缓解了升学竞争;四是建立了贫困生救助机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一免两补”(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和交通费),保障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的100%;五是鼓励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办特色学校,强化非考试学科和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坚持“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县教育保持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发展态势。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