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教育局

多措并举,让“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日期: 2020-07-29 发布机构: 县教育局

“控辍保学”经验材料

多措并举,让“一个都不能少”

阳城县芹池镇中心学校

“普九”是义务教育法赋予基础教育的法定要求。“控辍保学”是“普九”工作中的根本工作任务,“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我校“控辍保学”工作的奋斗目标。我校始终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使本辖区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现将“控辍保学”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宣传,氛围控辍

为了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按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校把每学期第一周确定为控辍宣传周,把每年三月和九月确定为控辍活动月。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印发致家长公开信、举办家长座谈会,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家喻户晓,增强了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制观念,让送子女上学成为自觉行动。

二、健全制度,管理控辍

在学校,校长是制止辍学的第一责任人。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班子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控辍领导机构,建立“校长包全校,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形成层层有人抓,重点生有人管的全员管理局面。我校严格学籍管理,建立了“疑似流失儿童”报告制度。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努力把控辍工作做在学生辍学之前;每周到校,班主任要亲自查点学生到校情况;对于未返校的学生,都要一一联系核实;在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班主任要在一小时内上报学校值周领导,由学校迅速调集相关人员当天家访;如通过家访确认疑似辍学的学生,立即通报当地村委、政府,积极采取劝返措施,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流失。

三、改善条件,环境控辍

近年来,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我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各功能室建设和装备逐步达标,新建了综合实践基地、乡村少年宫,安装了LED户外电子屏,对教室的灯光进行了集中改造,校园文化校园建设育人功能更加突出。校园里红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明确,处处体现了我校“立明德之人、立志远之人、立健体之人、立尚美之人、立爱劳之人的“五人”办学目标,和“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五人“办学策略,真正把学校办成“立德树人”的阵地。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县城学校不相上下,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校,留得住人,有效的防止了辍学现象的发生。

四、立足课改,质量控辍

学校只有质量好,学生才能留得住,家长才能稳得住。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对外提高学校声誉,对内吸引学生的重要措施,以此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

1.“生动和谐”为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在交流、展示活动,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活动经验,充分孩子们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2.设施设备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学校吸引孩子的重要条件。为了让设施设备靠近学生、教师、教学,我们把图书搬到了教室、楼道、宿舍,让学生可以自由借用,随时阅读;把各科教学仪器摆到了教室,学生可以及时实验,验证自己的推理,探究科学的奥秘;把体育器材放到操场,足球、篮球、跳绳、沙包……,学生可以拿来就玩,有效的落实了阳光体育活动的目标,也让校园充满了乐趣。

3.农村的孩子不会下田、不会种植,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常态。然而,在我们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学会了育苗、播种、锄草、辦玉米、摘蘑菇、收辣椒、铲白菜、拔青菜……,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感受了收获的喜悦,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4.我校结合活动场地、教师的特长爱好等方面情况设置了足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跳绳、农作物种植、平菇栽培等十多种菜单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每周四下午二节课后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活动。打破了年级与班级限制,根据爱好组合在一起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的爱好和特长了丰富和发展。

几年的辛勤耕耘,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次得到上级表彰。我校是省、市“三靠近”现场会的分会场,我们的经验得到全省同行的表扬,多次接待兄弟市县学校的参观;是“阳城县小学课堂改革读写说、六不六要落实现场会”的主会场,我们的菜单式课程、翻转式常规检查、数据式教研模式在全县推广;我校的课改工作得到了“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的关注,并以“晋城一大惊奇事阳城芹池植物园里办学校”为题进行公开报道。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县域内名列前茅,成为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农村学校。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生源稳住了、流动减少了、家长的负担减轻了,“控辍保学”效果更加明显。

五、关心学生,服务控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对孩子们的重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只有让家长觉得孩子们在学校吃得好,休息得好,学得好,他们才能放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自己才能安心的工作生活。民以食为天,吃是衡量生活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的指标。现在吃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要求。加强食堂管理,保证孩子们吃安全、吃新鲜是我们的底线,让孩子们吃营养、吃健康、吃得开心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断更新食谱,增加饭菜花样,调剂合理,孩子们每周一个火腿肠,一天一个牛奶、一个鸡蛋、三样蔬菜、一个面包。秋、冬季节还对饮用奶进行加热处理,保证了学生喝得温暖,喝得健康。学校配备了净水机,每个教室、宿舍都安装了饮水机,保证了孩子们能随时喝上热纯净水。孩子们不仅吃好了、喝好了,还不代干粮了,杜绝了攀比,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吃的问题解决好了,接下就关心住了。宿舍设施齐全,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风扇,为解决孩子们的洗漱和讲卫生问题,学校建有学生洗浴中心,每周学生可以轮流洗一次澡,每天晚上可以用热水洗脸洗脚,配有专职的生活教师照顾孩子的起居。为了丰富住宿生的生活,学校宿舍区楼道配了图书柜,摆放了图书,低年级宿舍安装了电视机,在校期间我们安排一个晚上看电视、两个晚上阅读、一个晚上写字,贴心的服务,让小学生有了家的温暖,让他们睡得舒适、睡得充足。

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开始住校寄宿,对许多孩子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住校生活,我们不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还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年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通过制作爱心卡、手抄报,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会或讲座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解决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交友、家庭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对个别对住校难适应的孩子,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例如:2018年秋季入学的史丁文同学,上课时间经常哭,接连几次以自己肚子疼为由打电话让家长来接,家长领着去医院检查又没病,经过了解原来是不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找借口回家。后来经过家校协商,让她母亲每天放学后接她回家,虽然家长辛苦些,但她能正常上学了。经过半年的适应,今年春天,她开始住校,能正常的住校上学了。及时发现、疏导,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真情的关爱,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老师、喜欢上了学校。

六、扶贫济困,惠民控辍

众所周知,生活困难、学习困难、身体残疾、孤儿、单亲、留守家庭的学生是普及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控辍中的重点群体。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一切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一个也不能辍学”。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振奋精神学习。首先,我们每年都完善贫困学生档案,补录贫困学生数据库,采取跟踪服务。其次,每学期末,学校都开展一次“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特别是深入到了弱势学生家中,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贫困寄宿生资助政策,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帮扶对象,按相关政策报惠民资金真正发到弱势学生手中。例如六一班学生王耀伟,太爷爷曾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了。现在家庭非常困难,家里五口人,爷爷75岁,体弱多病,不能劳动。爸爸48岁,长年在外打零工,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妈妈46岁,患有精神疾病,无任何劳动能力。56岁的伯伯(单身),靠务农和放羊的收入支付耀伟爷爷、妈妈的医药费和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全家人还住在年久失修的平房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王耀伟同学定为了贫困学生,不仅每学期都享受国家的各项补助,在有资助帮扶项目时都优先照顾。最后,支部每年都安排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党员每月要走访一次帮扶家庭,既关心学习,又关心生活,让这些孩子在享受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另外,我校的临时工岗位,优先招聘贫困学生家长,给他们提供临时就业机会,例如:三(1)班的陈晓敏同学,父亲陈喜丰,现年50岁,既没有多少文化,还没有一技之长,靠耕种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活,母亲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因为有地和母亲残疾,父亲无法外出打工,家庭非常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学校不仅每学期都按困难学生对她进行资助,还让她父亲在冬天取暖季时来学校烧锅炉,打临工,可以为她们家增加三千多元的收入,防止了因家庭困难辍学。近五年来,我校先后接纳100余名家长在校从事厨师、保洁、生活教师工作。

20年前,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代课教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踏上了寻找辍学学生的艰难路。现在在我校,“魏敏芝的担忧”已经彻底过去。近年来我校的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达到了100%,辍学率为0%。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这是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今后更加努力,把控辍保学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