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科学技术局

阳城县“十四五”创新生态与新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2-09-10 发布机构: 县科学技术局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4

(一)发展现状...............................4

(二)存在问题.............................. 7

二、面临形势................................ 8

(一)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 8

(二)新征程要求创新驱动 ....................9

(三)转型发展要求抢滩领先 ..................9

(四)新赛道要求开创新局面 ..................10

三、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目标 ..............................13

四、重点任务 ................................15

(一)全面构建创新生态小气候 ................15

(二)深度聚焦重点领域新技术 ................24

五、保障措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 ..........................39

(二)强化流程管理 ..........................40

(三)优化服务模式 ..........................40

(四)健全考评体系 ..........................41

(五)实施科技新政.......................... 42

(六)营造良好氛围.......................... 42

  

                            前   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竞争,创新生态打造事关科技创新根本,事关阳城转型发展全局。“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方位推动阳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深化“三四五”发展布局的关键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创新生态的战略部署,紧扣县委确定的“县域一流生态基本形成”的目标定位,聚焦“十大战略定位”与“三四五”发展布局,坚持从筑牢敢于创新的基础条件、构建产业创新的发展引擎、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提供创新创造的人才支撑“五个维度”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建设“一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五支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农业)、三潜力(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新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供应链,通过多链聚合、有效耦合,贯通政、产、学、研、金(融)、服(务)、用各环节,整合人才、平台、资金、土地、数据各要素,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构筑全方位推进阳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核、创新之核。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四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规划》《晋城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规划》《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能级迅速攀升,促进全县经济质量和活力持续稳步增长,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项,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576万元,实施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05项,投入科技研发专项经费3010万元。共申请专利407件,其中发明专利13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05件。科技经费投入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1%以上。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县共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现存8家。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县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4家。阳城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分合作,建成“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初步显现,创新环境逐步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各类技术人员达到20000余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2900余人,乡镇农民技术人员、乡土科技人才6000多人;引进中、高级技术人才300多人,劳动力技能培训达30万人次。全县各乡(镇)均配有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乡(镇)长、专职科技信息员,组建了97名由优秀科技工作者、乡土人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并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从社会各行各业选拔相关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科技咨询特聘专家组,对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公开评选。

4.工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坚持把工业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品开发、科技信息化水平提升,改善了煤炭、陶瓷、建材、机械、铸造等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行业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开发生产出“氧化锆陶瓷量具”“真空泵用陶瓷核心部件”“陶瓷过滤膜”等特种陶瓷系列产品、“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高端出口电机端盖铸件”“竹木纤维集成墙板”等一系列科技新产品,引进推广“果蔬气密保鲜技术”“B2B数据共享交易技术”“智能化打包工艺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

5.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蚕桑新品种试验推广有力,积极引进华康1号、2号、“川山×蜀水”“芳秀×白春”、野三元新蚕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建设蚕桑附加新产品基地,进行蚕桑农副产品开发加工,试验种植高蛋白桑芽菜,研究开发和生产桑椹果酒、桑叶面粉和桑叶茶等以桑叶及桑果为主的蚕桑农副产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利用蚕桑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鼓励开展香菇深加工,试验种植羊肚菌、灵芝菇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大对年栽培50万袋以上的规模化香菇栽培基地扶持力度,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强有力的支撑。

6.科技惠民工程稳步推进。积极利用新能源,大力开展太阳能光伏电站科技惠民工程。组织实施了双“百村光伏”工程和“农家屋顶”等惠民工程。在全县103个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16年末全部完成,总装机3998千瓦,总投资3398.3万元。在96个村实施光伏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总装机2865千瓦,总投资2435.25万元。实施了“农家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共安装农户光伏电站3042个,装机规模15796.62千瓦。

7.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工作不断强化。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了《阳城县专利资助办法》,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创造。培育出一批“专利达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05件,专利申请总量与增长率稳居全市六县区前列。

8.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增长。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高端产业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产值规模稳步增长。创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园数量增长,空间质量显著提升。

9.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通过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定制科技金融新产品等多种方式,推动了资金链与产业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二)存在问题

阳城作为一个内陆县份,因思想、地域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创新生态和新技术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1.创新服务体系支撑作用不够。最关键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尚不完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较少,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影响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进程。

2.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从研发投入方向和强度来看,多数研发有名无实,投入占比微不足道。从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分布来看,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3.科技创新资源集群有待培育。全县没有一所全日制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缺乏推动产业发展的知识创新源头。各级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创新载体较少。

4.前沿关键技术不强。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整个山西都在抓“六新”,对于基础薄弱的阳城来说,不具备起跑线优势,且在产业结构、发展重点、发展模式等方面与周边县市同构现象日益突出,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核心技术较弱。

5.创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企业群体多而不强,缺乏航母级龙头企业,未能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局面。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关键技术、产品销售、品牌运营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不足,尚未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效产业链配套体系,对整体产业链缺乏掌控力。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山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行,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大势已定、布局已成、气势已起,阳城在“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上亟需创新生态和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

(一)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

纵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县推动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带来契机。

(二)新征程要求创新驱动

立足国内,“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显著增加。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迫切需求为我县加快融入国家创新大格局、推广应用新科技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面对新形势,阳城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工作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主动作为,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转型发展要求抢滩领先

聚焦省委,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部署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战略,要求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抢滩占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快突破,在专业细分领域聚焦发力。《山西省创新生态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一年架梁立柱、三年点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的时间表。全省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为我县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阳城作为煤电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县份,创新生态还未形成鲜明的小气候特征,必须抓住未来5-10年的转型关键期,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挺起科技创新的脊梁,扭住“新技术”这个核心,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六新”攻坚战、抢夺战。

(四)新赛道要求开创新局面

紧扣市委,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跑好“新赛道”的根本动力。对晋城而言,蹚出新路的关键是“新赛道”,是聚焦六大战略定位,加快建设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阳城要在“新赛道”上跑出自己的棒次和位置,必须看清兄弟县(区)加速发展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必须看到“加速工业化”的挑战与机遇,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增长变量,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人才、资本、信息、金融、体制等创新要素内外流动和区域融通,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县域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流的创新生态和技术支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创新生态的战略部署,紧扣县委确定的“县域一流生态基本形成”的目标定位,聚焦“十大战略定位”与“三四五”发展布局,坚持从筑牢敢于创新的基础条件、构建产业创新的发展引擎、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提供创新创造的人才支撑“五个维度”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建设“一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五支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农业)、三潜力(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新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供应链,通过多链聚合、有效耦合,贯通政、产、学、研、金(融)、服(务)、用各环节,整合人才、平台、资金、土地、数据各要素,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构筑全方位推进阳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核、创新之核。

(二)基本原则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创新集群、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创新园区建设,以创新集群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破除科技领域的制度瓶颈和藩篱,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激发科技人才开拓创新思维、创建新的思想观念。加强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加大与太原理工等院校联系合作,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协同创新,增强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创新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以技术创新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通用航空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承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突破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统筹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紧密结合。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选择具有前沿领先水平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自主创新与开放共赢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齐头并进,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走开放共赢的自主创新之路。全方位加强与外界科技创新合作,在深化合作中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制度系统完备,创新政策协同配套,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应用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六新”发展实现突破,基本构建起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进发的一流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实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重要指标实现“九提升”:即研发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挂牌)企业、博士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发明专利申请量等全面提升,特色领域创新具有全省影响力,把阳城建设成高水平创新型县区。

——“新技术”支撑作用显现。构建“一主导、五支撑、三潜力”新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技术为潜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构筑阳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核、创新之核。


阳城县“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2 — 预期性

2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20% 预期性

3 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个) 1/1 — 预期性

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5 100% 预期性

5 高科技领军企业(家) 1 — 预期性

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18% 预期性

7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8 59.6% 预期性

8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00 26.6% 预期性

9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23.9% 预期性

10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家) 1/2/5 — 预期性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构建创新生态小气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生态就是创新创造创业活动赖以存续的“阳光”“空气”和“水”。创新生态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大学、研发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互相支撑、协同创新、创造价值、共生演进的复杂网络系统。与先进地区相比,阳城创新能力不足,重要原因就是创新生态不优。必须按照“打造创新生态小气候”的要求,始终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1.筑牢敢于创新的基础条件

推动全领域、全社会、全方位创新,努力形成让一切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弘扬创新意识。对标昆山、孝义、济源等先进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切实把思想从煤炭资源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把思想从依靠国有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惯性中解放出来,树立“让投资者发财,本地才能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合作意识,强化市场经济理念;把思想从看摊守本、固步自封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创新自信,真正在抢抓机遇中闯出创新发展新天地。

培育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担当文化,树立“没有创新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等理念,鼓励广大干部争当创新理念实践者、技术突破创造者、产业升级开拓者;培育创新容错文化,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依法依规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处理,为一切创新创造活动营造宽松环境。培育创新工匠文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和守正创新的工匠文化,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久久为功,致力攻克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家专注品质,追求卓越,争当新知识的创造者、新理念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充分营造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都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开发区、学校等各方积极性,形成全员创新、全链创新、全域创新的全社会创新格局。

树立创新目标。加快落实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新要求,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对接“中原城市群”“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全省“转型综改”“能源革命”“三大旅游板块”等建设之中,把握好“晋材晋用”的政策机遇,做大做强煤炭、陶瓷、旅游等优势产业,主攻主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补齐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互联网经济等短板弱项,做到在全市居前列,在全省有位次,在全国有坐标。重点盯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全国书香县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和“商汤首都、昆仑古墟”“愚公故里、神话家乡”“香煤之海、冶铁重镇”“蚕桑之乡、陶瓷名都”“书香首邑、教育名城”“太岳首府、红色摇篮”等城市名片,做好创建和巩固。

打造创新体系。积极构建重大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111工程”实施,着力攻关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着力发展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推进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中试基地,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服务。推动企业和高校、企业家和科学家、资本和市场高效协同,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加快科技应用场景搭建。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积极对接高校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争取来阳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协会等联合组建细分行业领域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取推动建设煤与煤层气共采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2.构建产业创新的发展引擎

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坚持发挥好开发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创新生态配套专项行动,构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龙头企业十研发机构+配套企业十产业基金+政府服务十开发区落地”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紧抓开发区改革创新。建立探索务实、高效、管用的体制机制,推进“三化三制”改革集聚优秀人才,实现管运分离,推动市场化运作。快速推动投融资平台设立、运作,加快开发区扩区调规和生地变熟地工作,大力推进开发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同时加大力度运用投资强度、亩产效益等综合考核指标加快“腾笼换鸟”,腾开新的发展空间。

紧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要求,把转型项目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抓手,持之以恒,抓紧抓实,实现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厚积薄发。陶瓷产业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扩链”的文章,提升陶瓷琉璃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较强产业集群、构建陶瓷琉璃产业集群生态圈。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要狠抓谋划、前期、建设、投产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有后劲、不断档。新上项目选址重点放到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双创”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上来,优选项目,精选项目。

紧抓对外招商引资。对照工信部《产业发展与转移目录》,抓住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动向,加大工业转型大项目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聚焦全省14个产业集群的细分产业,聚焦全市“六大战略定位”,聚焦贴合阳城实际的十二大产业,发挥招商团队作用,瞄准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复合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进行招商,瞄准生物质能、氢能开发利用等新能源产业进行招商,瞄准陶瓷纤维、高强耐磨材料制造等固废产业进行招商,瞄准生物制品、科研技术服务、生物制药、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大健康产业进行招商。对照各个产业创新生态云图,分析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相关方、供应链各环节,补缺闭环、扶优扶强,发现、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紧抓高效服务企业。在全县大树“企业家至上”的理念,珍惜和爱护企业家投资兴业积极性,持续扎实有效推进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和干部入企服务,做实政府信用、做优政府服务、做强政府保护,千方百计为企业家聚焦工业转型提供便利、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推动企业家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做投资、强管理、拓市场、谋创新。

3.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

围绕传统产业抓创新。进一步在做深煤、做稳电、做精化、做长气、升级瓷等方面下功夫,实施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阳电三期上马,发展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加速陶瓷琉璃产业上档升级。

围绕双创基地抓创新。加快集合工信、科技等部门完善落实双创支持政策和支持资金,打造面向所有创业团队和创业者的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充分激发民间的创业热情。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布局建设县级“智创城”,建立起苗圃、孵化、加速的创业公司梯度培育体系,率先在“智创城”形成创新生态的小气候,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发挥“鲶鱼效应”,加速吸引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向“智创城”集聚。

围绕高新技术抓创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落地,创造有利条件加快煤转煤粉应用、无烟块煤加压气化技术在阳城实现工业化应用。鼓励陶瓷、珐华、煤层气等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打造新的企业旗舰。

围绕企业提升抓创新。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中小微民营企业上档升级。鼓励支持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设研发中心,保持研发机构全覆盖。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积极组建小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小巨人”和“单项冠军”。支持阳泰集团、皇城相府集团,或两家联合上市,实现阳城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4.建立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

政策是杠杆,坚持让各个社会主体和个人在各类创新政策中得到实惠、找到冲动、增加获得。

坚决落实现有土地、人才、审批等各方面政策。全面革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枷锁和障碍,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三道大门”,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依旧难办”等各种乱象,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点供用地双平衡、农林文旅康、支持中小微企业、人才引进、硕士创业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坚定落实。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增强财税金融政策对创新的支持。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用好省、市两级风险投资政策,积极培育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构建科技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强化财政创新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加大对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产出的奖励力度,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励力度,引导金融业加强创新支持,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创新覆盖工程,推进重点产业金融服务提质工程,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工程,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股权投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用“真金白银”的政策、“真实可靠”的举措、“真心诚意”的关怀支持创新创业。

5.提供创新创造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发挥好人才储备库、博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舍得下本钱、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努力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

强化精准聚才理念。围绕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研究制定“一人一策”“一事一议”人才引进办法,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深化县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柔性引进一流大学人才。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高标准做好人才社区、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完善编制周转池、柔性引才、解决住房入学等有效机制和具体办法,畅通阳城籍人才回归回流渠道,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到阳城创新创业。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施柔性用才、项目引才,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项目委托、联合攻关、专题服务等方式,加大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搭建人才事业平台。鼓励高端创新人才向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集聚,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对人才的聚集、培养作用,抓好人才与项目的对接,通过组织专家服务团等形式,实现人才、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对接。畅通不同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依靠山西人才共享云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突破人才区域性界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使用人才资源,实现全国创新人才“为我所用”。

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实施“县校合作”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阳城职业技术学校与高校对接,开设陶瓷、珐华、旅游、康养等专业,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行业标准、职业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培育高技能专业人才。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持续开展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让人才的智慧充分释放、创造的力量充分涌流,形成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的生动局面。

锻造干事创业队伍。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全面建立鼓励创造、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真正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人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创新发展实践中来。强化企业家培育培训,发扬阳城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批有开阔视野、有创业精神、懂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二)深度聚焦重点领域新技术

“新技术”是指以绿色、智能、精密等为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等。“新技术”之所以为“新”,更多的应用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阳城的新技术没有优势,但不起步永远为“0”,必须勇于实现突破。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14个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光电、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煤化工、节能环保)、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都有大量的细分领域,全省实施10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公关项目,对照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相关方、供应链各环节,结合阳城所需、所能、所向,前瞻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通用航空技术为潜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构筑阳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之核、创新之核。

1.一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

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能+”、“互联网+”、5G等国家战略部署,重点围绕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快速发展。

(1)5G技术

加快5G网络建设和布局。按照《阳城县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5G网络从主城区、交通枢纽、开发区、商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连片优质覆盖,2025年建设5G基站1000座以上。推动5G应用创新。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率运行、市民高品质生活,推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枢纽、智慧医疗、金融服务、智慧教育、文创体育、智慧旅游、城市管理、智慧民生等垂直领域的5G创新应用示范。融媒体中心开展“5G+4K/8K+AI”典型场景创新应用示范,教育、文旅、电商等行业开展“5G+VR/AR+AI”典型场景创新应用示范,推动5G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2)大数据技术

推广大数据技术服务。加强与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和太原理工等高校合作,实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服务推广计划。发挥互联网云服务平台优势,带动创新创业服务链企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产业联盟、专家团队等要素聚集,满足技术研发和企业创新过程中对服务、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构建形成“平台+数据+应用+服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广大数据创新应用。支持大数据云计算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等行业实现试点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县进程。支持面向典型行业中小企业的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行业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以及对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

(3)物联网技术

加快移动物联网组网建设。积极抢占物联网的发展先机,探索推进“智慧杆”(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检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等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设。创新物联网推广应用。创新物联网技术在市政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应急救灾等领域的应用模式。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安全、旅游、交通、家居、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深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推广新技术使用。

2.五支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农业

(1)新材料技术

以生态环保性、功能多样性和产品中高端化为发展方向,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生产需求为目标,打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瞄准陶瓷珐华新材料,推进“阳城方圆陶瓷琉璃研发中心” “阳城古窑珐华琉璃艺术研究院”等企业或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引导陶瓷企业由相对单一的建筑陶瓷产品向节能建筑材料、功能材料、艺术陶瓷转变。发展特种陶瓷、工业陶瓷,引进培育功能陶瓷和复合型陶瓷材料企业,开发汽车陶瓷刹车片、纳米陶瓷成形、生物功能陶瓷、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用陶瓷、太阳能瓷砖等材料,形成阳城陶瓷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支撑。加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山西省陶研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大胎质、釉色、烧制等技术传承与创新,引领乔氏珐华产品提质上位。

瞄准固废新材料,利用山西开展煤基固废制生态修复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与示范契机,在发展普通建材、回填和发电的基础上,在公路建设中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路基、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铺装路面,利用陶瓷固废生产环保透水砖、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等节能环保产品,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泡沫混凝土等新应用,并加快利用固废新技术发展活性炭、陶瓷纤维、高强耐磨材料、絮凝剂等高端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利用牵手潞城、高平、泽州等工业固废产出多的县(区),培育建立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集群,加紧申报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瞄准铸造新材料,继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生铁冶铸技术,融合现代工艺,制作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工艺铸件。以提升技术工艺、提高产业附加值为突破口,积极引进高端铸造企业集团,与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晋钢机电装备产业园形成互补格局,推动钢铁铸造产业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新能源技术

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聚焦煤层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智能电网与储能领域,有效提升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对产业转型的支撑力和引导力。

煤层气利用领域,围绕“煤层气综合高效利用示范基地”定位,加强与太原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煤炭绿色开采及煤层气综合利用研究院,聚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低产井成因机制及增产改造关键技术”“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及示范工程”“煤层气井防伤害压裂技术及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技术”)和山西省揭榜项目(“基于气藏工程的煤层气井人工智能排采技术与示范”“煤层气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方法及软件研发”“煤炭采空区煤层气抽采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应用中“煤矿排空低浓度瓦斯收集利用”等)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运用,构建包括煤成气勘探开发、压缩液化、管输、发电利用等在内的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密切跟踪煤层气制金刚石等新技术项目。加强煤层气标准化能力建设,依托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定等能力建设。

光伏发电领域,依托山西阳泰龙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标“力争光伏发电电价在“十三五”基础上下降10%以上;发电成本低于0.35元/千瓦时,实现平价上网目标;晶体硅光伏电池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5%以上”目标,开展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技术攻关,探索面向产业化的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长寿命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新型材料和创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应用场景。

生物质能领域。以能源化循环利用和清洁利用为重点,依托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高分子生物发酵秸秆饲料加工技术示范项目,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打造农牧业绿色发展产业链。围绕“生物天然气平均VS产气率由400m3/t提高20%”目标,推动生物质能资源规模化和市场化开发,探索适宜阳城的生物质供热分布式能源新模式。

智能电网与储能领域。推动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电网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多类型能源互通互济、业态创新、市场建设多方面迈出新步伐。对标“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力争达到15%,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在9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1.4%”目标,持续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运营效率。鼓励企业与中科院煤化所合作,运用T1000碳纤维实验室制备技术及石墨烯等储能材料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组装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等储能器件,形成电动汽车、道钉灯和无人机等应用示范。

(3)生物医药技术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阳城”建设,加强精准诊疗、远程诊疗、无创检测、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建设高质量医疗保障体系。做大做强中医院,加强与研发机构、医药企业的合作,利用好桑叶枝果、山茱萸、潞党参、连翘、鹿茸等动植物资源,开展中药饮片、中药美容养生、中药配方颗粒等技术研发,加强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推进从经典古方中挖掘养生、滋补类保健品食品,发展以中药为基源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高端产业。抓住全省发展“山西药茶”的机遇,以保健和康养为关键突破口,加大“桑叶茶”“茱萸茶”等研发力度和技术攻关,开发一批药茶系列产品。发挥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山西瑞亚力阳城科技产业园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的作用,在生化、免疫、血清抗体、体外诊断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深度攻关,生产销售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依托阳电、晋煤能源,聚焦煤炭开采、转化和利用及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领域,重点解决煤炭开发生态损害、煤炭燃烧污染物排放、煤炭利用碳排放等突出问题,研究、应用前沿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延伸技术链、提升价值链。

在安全绿色开发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开展遗煤开采结构充填沉陷防控关键技术、遗煤开采瓦斯地面高效抽采技术、残采区积水水害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应用遗留难采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回收率开采技术、废弃矿山遗留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提升煤系资源开发利用率。聚焦煤炭绿色开发技术难题,探索开展煤炭资源高效保水开采技术、中厚煤层智能化N00工法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性高效资源开采、井下干法选煤等关键技术研究;实施选煤厂联产细粒黏土精矿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

在高效燃烧与低碳智能发电领域,聚焦燃煤灵活发电和工业锅炉高效洁净燃煤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基于热电本质解耦的多元煤混烧循环床机组清洁高效热电调峰技术、粉煤中温快速床燃烧技术、煤粉锅炉煤气化耦合煤粉锅炉超低负荷稳燃关键技术等研究攻关。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发电技术,重点开展火电燃煤在线分析计量与智能管控技术、污泥深度脱水耦合流化床混燃发电技术、超低温热管式空气预热器技术、节能型烟羽消除的烟气深度净化技术等研究攻关。聚焦智慧发电技术,重点开展火电机组关键参数软测量与智能监测及优化技术、火电机组全过程节能智能监控技术、智能化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等研究攻关,推进智慧电厂建设。

在煤炭煤炭分级转化与多元产品开发领域,聚焦煤制燃料和高值化学品技术应用,延伸扩展煤化工产业链,加速发展高端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的环保高效、绿色新型煤化工产业,促进产品由资源型向材料型转变,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支持尿素、二硫化碳、粉状乳化炸药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不断释放产能。鼓励发展农药、橡胶溶化促进剂、选矿用药剂、人造丝等二硫化碳下游产品。加快无烟块煤加压气化技术在实现工业化应用,推动向乙二醇、甲醇、烯烃及其下游产品延伸,走出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关键路径。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新型材料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

(5)现代农业技术

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农牧业特优基地目标,依托皇城相府酒业、源源醋业等企业,开发白酒、黄酒、红酒、蜜酒、果酒、食醋、料酒等酿品,以及连翘、蜂蜜深加工保健食品。依托中欧蓝莓加工产业园和花烂漫等企业,开发连翘叶茶、桑叶茶、梨汁、苹果汁、沙棘汁等饮品,以及休闲干果、罐装水果、果脯蜜饯。依托征弘食品、陈贵食品、杏福林、析城源康养等企业,打造传统主食、烘焙食品、方便休闲食品、杂粮食品,以及紫苏油、紫苏茶叶等功能性油脂、功能性杂粮、功能性林果;依托冠宇食品、山西国晨生物科技等企业,打造酱油酱料产品。加大与温氏、太信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设80万头生猪、600万只蛋鸡、50万只羊、5000头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畜牧大县”,积极引进太信、雨润、双汇、海天味业等下游企业,开发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各类深加工肉制品。鼓励农产品加工公司建设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积极纳入国家、省级以及各类市场化追溯管理平台,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扩大市场影响。依托绿洲纺织、禹珈豪、美棠等企业,探索健康绿色、符合环保要求的麻纤维、白色桑茧丝类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与产品,建好“蚕桑之乡”。深化拓展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围绕旱作技术创新,聚焦破解“土、水、肥、种、技、机、绿”等技术,开展作物绿色覆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耕地质量提升与退化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多级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旱作节水艺机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设施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及智能化控制装备研发、有机旱作特色杂粮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新型绿色高效肥料创制及其示范应用、根际微生物组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新型生物肥料创制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3.三潜力: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

(1)先进装备制造技术

在煤层气装备领域,重点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液化、管输等煤层气装备,重点攻关煤层气高端实验装备的制造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装备、压缩煤层气(CNG)/液化煤层气(LNG)汽运装备、CNG/LNG 加注装备、煤层气输配装备、发电装备、利用装备、产业安全防护装备、水力喷射径向钻机、煤矿瓦斯抑爆设备等产品,形成地面、井下抽采全系列煤层气抽采装备产品系列。在新能源装备领域,重点攻关氢燃料电池及系统集成控制、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等技术,以及光伏太阳能设备,各类晶体硅和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有机污水污泥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成套设备等产品。在陶瓷装备领域,重点攻关单块面积大于 1.62 平方米(含)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利用尾矿废弃物等生产的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特种陶瓷生及技术,以及3D 打印陶瓷设备等产品。

(2)节能环保技术

围绕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目标,以碳资源循环利用和系统节能为切入点,开展节能减排降耗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应用,实现碳全产业链可治、可控、提质升级。

节能技术。加强重点行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创新,开展高效余热与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锅炉及窑炉节能降耗技术、通用机电节能装备、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协同节能、超低能耗建筑内外墙材料研究应用。

CO2减排捕获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研究CO2低能耗大规模捕集、富氧燃烧减排及节能减排、CO2-N2O催化减排等技术,研发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工艺过程。

研究CO2合成低碳烯烃、芳烃、醇类、酯类材料技术,开展CO2高效合成含氢燃料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加强CO2矿化利用固废制备建材、功能材料、无机盐产品的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煤炭资源高效保水开采、煤基产业含盐/有机废水近零排放、重金属污染场地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水源地水质提升、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精准治污、多源多网分质供水等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煤源大气污染物天空地协同监测与精准管控、大气污染精细化溯源、重点城市人为源氨气控制、节能型烟羽消除的烟气深度净化、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前体物协同控制等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开展煤堆场、煤化工、煤焦化场地土壤污染防治、农业氮磷面源污染源头阻控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矿区地下浅层水保护与利用以及土地资源与生态监测、矿区微生物快速沃土与植物协调修复、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应用。

(3)通用航空技术

山西是中国通用航空的发源地,在全国范围内是唯一拥有3个航空训练基地的省份,工业基础较好,发展通航产业有悠久历史和产业基础。2019年1月,山西省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全省通用航空业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推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环境迎来重大突破。山西通用航空发展实践和成效得到国家层面高度认可,初步构建了基础建设、人才培养、通航应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通用航空业发展体系。加快阳城通用机场建设,推动通航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发展短途运输、低空旅游、航空体育、气象监测、农林植物保护作业、航空医学救援等。引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卫星导航、微小卫星、遥感卫星、无人机、航空电子等基础构件制造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山西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集群”增加先进的“阳城分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科技工作原则不动摇,成立由县领导为组长的创新生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规划的实施方案,部署相关任务,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常态化、便利化需求征集机制,立足阳城发展需要,汇集十二大产业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不断完善项目需求动态清单、产业技术谱系、项目指南建议等。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重大创新项目,建立各部门相关领域合作机制,邀请多领域专家联合分析论证,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合作,不断提升创新生态组织合力

(二)强化流程管理

科学制定本规划的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区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促进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实行“揭榜挂帅”项目管理模式(即针对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由企业提出“卡脖子”技术需求,面向省内外征集研发团队或解决方案,由政府张榜后牵线撮合,调动产学研创新资源攻克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投入以企业为主,县财政给予适当资助,鼓励社会资源共同投入),对项目需求的创新性、可行性、必要性等进行充分论证,对项目需求方和揭榜方进行科学审核评估。

(三)优化服务模式

在科技计划项目设置、实施管理、“揭榜挂帅”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项目立项、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独立运行、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跟踪服务”替代“项目监管”的科学管理新模式,探索设立科技项目专员全程跟踪服务科研项目,项目专员作为科研项目“首位”责任人,及时了解科研攻关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科研团队的难题、及时掌握科研最新进展,加强重大科研项目规划的前期介入、深度跟踪、及时反馈等。探索分阶段投入、全流程竞争的方式,根据项目实施要求、产业技术前沿发展变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案情况,结合科研项目进展、技术研发关键环节变化,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或“刹车”,提升项目研发绩效。

(四)健全考评体系

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导向进行绩效评价,推动项目管理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优化科研作风学风,推进科研诚信。完善评价监督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评估评价指标体系、计划项目验收标准分类、科技成果评价专业机构、团队认定标准及遴选办法,组建科研诚信及监督评价委员会和监督对象数据库等,完善评价监督的全流程管理。建立“以结果论英雄”项目验收方式,组织对成果转化、产业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产业化的项目突出投入产出效益考核,对未实现产业化的项目要着重技术水平和产业预期分析,实施跟踪动态考核。探索实施科研项目验收“备案制”,对直接解决产业技术需求的科研项目,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探索开展由应用企业牵头验收评价,科技管理部门“备案”制度。

(五)实施科技新政

落实研发经费投入比例逐年递增的要求,加大财政对创新生态和新技术的投入力度,确保县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县财政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不断提高财政投入中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比例。用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激发产业引导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通过稳定性定向委托、竞争性评审、择优等支持方式,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孵化器建设。加大土地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力度,推进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等项目落地建设。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技术服务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招引机制,强化人才团队引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培育一批本土创新型技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两项人才新政”,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健全“一对一”服务机制和服务联盟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动力、潜力和活力。

(六)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科技团体建设,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单位、行业、企业建立学会、技术协会,并指导学会、技术协会按章办会,吸纳更多科技工作者和民营科技人员加入学会、协会组织,努力培养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的企业科协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培育企业科协先进典型。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普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报告和科普讲堂、科技服务促春耕等科技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等特色科普品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科技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凝聚“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共识,形成部门相互协作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