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农业农村局

索  引 号: 11140522K03478216C416/2022-00013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县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标      题: 阳城县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工作总结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11日

阳城县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2-01-11 发布机构: 县农业农村局

阳城县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西北干渠引水、泽河一级平台改造、芦苇河流域一期综合治理成效斐然,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通车,4个重点康养特色村开门迎客,阳城县获得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1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等称号,阳城蚕桑文化入选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四好农村路”建设被评为全国示范县、省级示范县,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技能提升工程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全省综合评价“好”,受到省乡村振兴局通报表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列为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个典型范例之一。

一、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上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高效推进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山西省实施办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借鉴脱贫攻坚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全年共召开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会议14次,督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敢于牵头、敢于督促,全年召开会议6次,研究推动“三农”工作,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建立了县领导乡村振兴联系帮扶机制,一个县领导联系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经常性深入示范点开展调研、推动、建设工作。

二、坚持优先发展战略,精准高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一)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建立了在乡村振兴一线识别、考察、选拔干部用人机制,三农干部交流使用制度健全,大力选拔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进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一是择优推荐4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应对农村事务有见解、有方法的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二是注重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中选拔17名同志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三是优先从乡镇基层选拔干部,新进入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的41人中,32人从基层提任,乡镇领导班子中具有两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者147人,占比91.3%。四是注重选拔高学历,涉农、法律、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志充实进入乡镇班子,换届后班子成员中农业、法律、管理类相关专业102人,占比63.4%

(二)加强党委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近年来,乡村人才振兴一直是县乡两级党委人才工作的重点,2020年至今,全县共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80余名,全部充实在乡镇基层一线。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在尽心尽力抓好抓实人才工作,从挖掘、培养、吸引入手,加快建设一支思想建设过硬,业务能力娴熟的坚实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制度,制定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争一流”系列培训的实施方案》,举办了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题讲座,县直单位一把手、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县管企业负责人参加;举办了村(社区)“两委”主干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建立针对基层农技人才,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人才,农业实用技能人才,高素质女性农民人才等5大类人才队伍的培训,2021年已有超3000人接受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建立了“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支农效能不断提高。2021年财政投入“三农”资金60319万元;全县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42.9%

三、对标一流,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圆满完成

一年来,我们自加压力、开拓进取,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总目标,下大力气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强化政治担当,多措并举稳粮保供。一年来,我们众志成城、胸有成竹,稳健应对“倒春寒”、冰雹、洪涝等多重自然灾害,努力筑牢粮食安全网,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取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3亿公斤,增幅23.7%。建设高标准农田2.18万亩。建立了县级成品小包装粮油储备,储备面粉90万斤、大米20万斤、食用油10万斤,有效保障我县的粮食市场不出现异常波动、脱销断档等情况。

(二)以“特”“优”为魂,全产业链打造六大支柱农业产业。一年来,我们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总目标,专注于农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致力于将农产品的特优自然属性转化为商品属性,转化为农民增收新动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三区协同”乡村振兴体系。我们依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演变趋势等,将全县划分为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示范区、农牧业优先发展区、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实验区,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成效考核,分类推进。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示范区主要包括“五凤朝阳”大县城规划区和沁河、芦苇河沿线,重点抓住创建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建设百里沁河生态文化经济带机遇,推进工商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土地流转或托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牧业优先发展区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公园和省级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区域,重点扩大基础产业优势,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建设特色鲜明的农牧业“特”“优”基地。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实验区主要包括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重点依靠独特的山地资源、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和农舍资源,把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和民宿康养产业紧密结合,做好“靠山吃山”文章,打通人的双向流动关键卡点,加快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建设特色鲜明的“太行山村”和富裕殷实的“太行人家”。二是围绕本地特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今年新批准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截至目前,我县共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蚕桑、畜牧、小杂粮、中药材、蔬菜、食用菌六大特优农业产业初级基地。蚕桑产业,新建桑园2080余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3.6万亩,2021年发放蚕种3.02万张,产茧139.5万公斤,蚕农收入7846.88万元。“阳城蚕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阳城蚕桑文化系统7月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名录。投资6500万元推进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园建设。畜牧产业,以畜牧大县为目标,围绕“猪鸡羊蜂”优势产业,以温氏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生猪养殖64.9万头;以“阳羊洋”智慧牧业产业园区项目为牵引,带动全县肉羊养殖10万只;以诚锋牧业为引领,带动全县蛋鸡饲养500万只,位居晋城第一;以省级北方中蜂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蜂养殖2.9万箱。小杂粮产业,着力打造地方品种“红苗谷”,创建“红苗老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全县种植小杂粮7万亩。中药材产业,新种植中药材2.15万亩,全县中药材达到10.18万亩,各类中药材产量6500余吨,预计产值7000余万元。蔬菜产业,全县播种蔬菜2.3万亩,发展红辣椒等特色露地蔬菜1900亩,其中辣椒订单982.8亩。食用菌产业,全县发展食用菌900万袋。三是围绕十大产业链条,推动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扶持发展“六特”“两优”“两新”10条农业“特”“优”产业链。“六特”即:桑被(其他副产品)、专用小麦枣糕(面食加工)、小米(杂粮、薯类)休闲食品、高粱陈醋(酿酒)保健品、山茱萸(其他中药材)保健品药品、蜂蜜蜂蜜酒(其他副产品)。“两优”即:玉米养猪屠宰(饲料、育种)、蛋鸡。“两新”即:饲草养羊屠宰羊肉制品、蓝莓种植蓝莓加工。鼓励“就地划圈深打井”,依托各类园区、龙头企业、重点村镇等平台和主体,打造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202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为21.88亿元,增幅27%;全县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产值总量12.65亿元,增量8.85亿元,增速233%启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5家主体申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冷库14间,库容1.6万多立方米。四是围绕带农增收,不断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今年新认定1家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我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19家增为2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6家增为7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全县230个合作社建立了“一社一档”,加强四级示范社创建,截至目前,我县共有55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示范社达到4个、省级21个、市级41个、县级14个。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建设家庭农场98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9个、县级8个。五是围绕优质产品卖得好,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力打造“皇城相府”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筛选17种产品纳入“皇城相府”农产品品牌范畴。绿野生态的红薯通过圳品认定;组织25个产品新申报、15个产品续展申报绿色食品(农产品),组织“阳城核桃”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行红苗老谷小米”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荐“熙美罗蒂”玫瑰双叶茶参加省级一百个功能农产品品牌评选;继“晋苑一品”桑叶茶和“蜜酿”牌相府蜜酒成为省级品牌功能农产品后,“析城庄园”小米和“花烂漫”系列果醋成功入选2021年优质农产品名录库;皇城村以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入选第十一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行列;析城山小米、阳之源陈醋、柯禹牌石头饼、葚天桑葚酒、蜂蜜制品、蜜酿酒等产品成功入驻天猫、京东、拼多多电商平台。六是围绕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先发展。我们依托沁河流域古堡、磨董路百里画廊、蟒河横河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区、中国农业公园,致力于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走在全省前列。蟒河镇邢西村、润城镇中庄村被评为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龙凤村被评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中庄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润城镇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皇城村、上庄村、中庄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推进海会书院创建国家4A级景区、町店战斗纪念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重点打造押水天马山庄、横河村、李圪塔村、中庄村等4个重点康养特色村,目前已具备对外运营条件。全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98.98万人,营业收入13519.78万元,带动农户7849户。

(三)以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斐然。

先行先试,我们在乡村建设上发力,力争2025年全面实现“五个全覆盖、十个一体化”目标。(“五个全覆盖”:基本养老、安全饮水、5G通信网络、污水治理、清洁取暖;“十个一体化”:教育、医疗、交通、供气、用电、物流、垃圾收运处置、公共文化服务、治安防范、殡葬服务)其中:基本养老、安全饮水、教育、医疗、交通、用电、垃圾收运处置、公共文化服务、治安防范已经实现。

1.规划引领到位。一是完成村庄分类与布局。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结合宅基地改革、“百村百院”、撤村并村、建档立卡脱贫村、沁河经济带、太行一号线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成了村庄分类、布局,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类。二是编制重点村村庄规划。经村庄规划评估,应编182个,优先启动沁河经济带、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沿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完成了78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其中包括百村百院22个、太行一号线5个、县级试点村1个和乡镇优选的重点村50个,编制完成率43%

2.人居环境改善深入推进。出台了《阳城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1年行动计划》。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任务8900座。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动工建设晋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该项目涉及我县88个村庄100469人,截至目前,开工51个,完工30个,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25个村的任务。持续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全县建设48座中转站并全面运行,覆盖全县15个乡镇318个行政村,自然村垃圾收运体系覆盖比例达到89%2021年继续推进城乡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500万元,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六乱”整治百日攻坚,评选示范村67个,达标村207个,一般村50个,全面推动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全省综合评价“好”的30个县,我县位列其中,受到省乡村振兴局通报表扬。

3.热点民生工程扩面增效。一是推进农村公用设施建设,供热方面,2021年供热目标任务是2926户,实际发展用户3006户,全县集中供热普及到我县7个乡镇,享受集中供热居民达到22万人口。供气方面,2021年目标任务2952户,实际完成4417户,全县燃气用户达到近11万户。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等完成率均达到100%20217月,在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分别开展的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中,2021年我县获得“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国示范县、省级示范县两项殊荣。三是编制了阳城县“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全县农村供水安全动态监测和保障长效机制工作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县级农村供水保障动态监测机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44%,集中供水率99.85%,水质、水量、方便程度、用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到安全标准。2021年全年共检测水样508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安排财政预算30万元,对县域内集中供水工程进行了一次水质普检,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抽检。2021年投资1788.11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88处,对9.7万人的饮水安全进行巩固提升。四是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21年基本险参保人数211791人,补充险参保人数207061,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77%

4.围绕“太行一号”重点区域,开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新高地。一是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围绕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聚焦途经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突出6个重点示范村,坚持“路、景、村、业”系统谋划、一体推进,2021年,实现路成、景观成、沿路产业布局完成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三成一提升”目标。二是推进百里沁河经济带建设。以古堡开发保护为重点,对沁河沿线核心地带进行系统谋划包装,统筹实施交通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水体治理、产业导入、古堡活化利用等工程。2021年重点进行系统谋划,先后谋划了96个项目,总投资176.9亿元。重点推进实施7个开工项目和4个前期项目。三是实施丹沁两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021年将88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纳入PPP项目,截至目前,开工51个,完工30个。2022年完成所有88个村的建设任务,保证沁河流域主要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

5.因灾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及农业生产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一是我县因灾受损农房农户2263户,全部完成重建修缮,截至目前2213户已住回,剩余50户现在住在安全的房屋内,最晚于2022120日住回自己的房屋。建立和落实了2263户因灾受损农房修缮重建的“一户一档”、公告公示和包保制度。二是完成了农业生产设施灾后修复任务,设施倒塌及设施部分损毁的蔬菜日光温室44.3亩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部分受灾园区内已完成改植改种。完成农田积水排涝面积12951亩,完成田间道路修复1669.15公里,完成地塄地埂修复108.87万米。

四、以建设活力阳城为目标,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一)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021年度,全县32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10万元村105个、10-50万元村159个、50万元以上村60个,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村达到70%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查账面资产总额95.58亿元,核实资产总额97.35亿元,清查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209.9万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318908人,注册登记集体经济组织426个,股权证书全部发放到位,均按规定悬挂了牌匾,聘请第三方对全县各乡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验收,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市级验收。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通过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小规模工程招投标等制度,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业生产托管试点不断扩展。印发了《阳城县2020年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阳城县2021年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2020年在北留镇、芹池镇、寺头乡3个乡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1.1万亩的基础上, 2021年扩展到7个乡镇,开展托管服务2.35万亩。

(四)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将兽医兽药、生猪屠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渔政、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职能进行整合,挂牌成立了阳城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设置编制15个,经费到位、装备配备到位、职业保障到位、人员到位。2021年财政专列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经费2万元,2022年专列15万元;配置执法记录仪5台。建立了阳城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了不间断检查,2021年共立案查处15起,结案12起,罚款9.197万元,涉案货值金额1.722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28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金额0.7067万元。

五、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狠抓防返贫监测帮扶。出台《监测帮扶实施细则》,成立防返贫监测帮扶联席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按月摸排、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强化机制保障,明确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联一户监测对象,全过程跟踪、全过程服务,直至解除风险。

(二)夯实“三保障”基础。扎实推进控辍保学,做到了入学、巩固、资助三个100%;持续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双签约”“136”等健康医疗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应保尽保;加大了危房排查改造力度,对因灾受损房屋全面进行维修重建;持续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投入衔接资金1025.11万元,采取新建、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强化易地搬迁后扶。全县建成集中安置点7个,搬迁安置9752599人;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综合验收,水、电、路、网、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备,卫生室、便民超市、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搬迁户全部颁发不动产权证。通过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灵活就业等方式,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四)加强产业就业帮扶。一是延续杂粮、薯类、蚕茧、红辣椒等特色产业帮扶到户政策,覆盖面达到脱贫人口60%以上。二是管好用好光伏扶贫电站,全县130个电站,村集体年均发电收入近3万元。三是深化拓展“五进十销”消费帮扶,脱贫地区产品做到应销尽销。四是小额信贷完成1490万元,占全年任务114.6%,带动脱贫户299户,全年没有出现逾期情况。五是是继续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全民技能培训,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岗增收。全县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800人,占去年3641人的104%

(五)实施兜底保障帮扶。一是坚持“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对象。二是投入近100万元,为全县脱贫户和“三类”监测户办理了“1+N”综合保险,筑牢了防返贫保障的重要防线。三是落实补充养老保险新政,为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代缴补充养老保险40.31万元。

(六)加大衔接资金投入。共投入衔接资金3441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396万元,较去年2178万元增加了10%,实现了县级投入“双增长”。共实施40个衔接项目,项目匹配率100%,开工率100%,完工率97.5%

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为目标,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

一是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按期完成了换届选举,乡镇党政正职全部配备,选拔17“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二是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续工作,我县是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试点县之一,于2021120日前全面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共选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35人,平均年龄45.8岁,较换届前降低10.2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100%,较换届前提高40.7%三是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向重点、难点村选派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或整建制选派党支部班子,2021年第一季度确定整顿对象29个,严格落实“四个一”整顿举措开展集中整顿,第三季度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全部完成软弱涣散整顿工作。

                              

                                      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