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0522K03478216C416/2023-00434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县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阳城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阳城县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阳农字〔2023〕103号 | 发布日期: | 2023年09月15日 |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项目实施主体:
根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晋农发〔2023〕31号)和市农业农村局《晋城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晋市农发〔2023〕7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阳城县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执行。
阳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12日
阳城县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晋农发〔2023〕31号)文件精神和市农业农村局《晋城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晋市农发〔2023〕7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坚持稳字当头,实施特优战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规范基层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责履行,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加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加快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在全县15个乡(镇)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打造2个集示范展示、培训指导、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确保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遴选29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5天以上脱产培训;招聘3名特聘农技员(其中不少于1名动物防疫员、1名植保员);培育2个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160个科技示范户,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带动示范主体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促进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基层农技人员手机APP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服务能力
1.强化稳产保供技术服务支撑。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要认真履行公益性职责,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
2.加快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落地应用。各乡镇要根据我局发布的2023年农业生产主推技术,示范推广适合本地的主推技术。把玉米、大豆两个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头号工程,按照《中共阳城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服务的通知》(阳农办发〔2023〕6号)要求,统筹组织本乡镇的农技人员、特聘农技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和乡土专家等,开展政策解读、技术讲解、指导服务,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品种机具进村入户到田。
3.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对29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实训课程不少于2天。其中:省级骨干人才班5人,市级重点班3人,县级组建实训班21人。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稳定基层农技力量。按照《晋城市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实施方案》(晋市编办字〔2021〕68号)要求,持续推动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农技服务专岗,明确5名以上农技人员,专人专职开展种植、畜牧、农机、渔业等方面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履行公益推广职责。县里适时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现场观摩培训和绩效评价,牵头落实公费农科生相关工作,探索农技推广队伍吸纳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培养方式,确保农技推广队伍保持稳定。
2.支持农技人员开展服务。从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遴选29名技术指导员,项目实施期间进村入户开展服务不少于30次,并及时在中国农技推广APP上报送服务动态。基层农技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及时将主推技术、新型机具、农产品供求等信息提供给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3.深入实施特聘计划。根据我县农业产业需求,结合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要求,从农业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种养能手中招聘3名特聘农技员(包括1名农业技术员、1名植保员、1名动物防疫员)。分别是:
冯赵兵,男,中共党员,现任阳城县海鑫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高级技能职业农民,“山西省农机专家智库”专家、山西省杂粮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武国强,男,晋城市美三农植保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助理农艺师,常年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王兵亮,男,永兴畜禽服务技术员,执业畜牧兽医师,常年从事动物防疫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用专业技术。
特聘农技员要全员注册中国农技推广手机 APP,县局将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对特聘农技员的动态管理和服务,制定完善实施办法,规范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考核标准。
4.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由县农业主管部门从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企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中,在种植、养殖产业领域专业性强、服务效果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遴选2个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为:
阳城县国营良种场:开展以土壤耕层改良、玉米探墒沟播、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推技术、以先得利998、太育9号、太玉811、沃玉3号、同丰173为主推品种的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并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展示和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和推广。
晋城市星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和使用,让农户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季豆,实施绿色病虫害防治,促进项目区主要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和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工作任务,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规范化管理,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服务模式,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承担农技推广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大力开展良种、良法、良技推广应用,每个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80个以上的科技示范户,组织3次以上的技术观摩培训活动,确保每个示范户熟练掌握2-3项主推技术。
(三)增强平台质效
全县建设2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规范基地管理,明确年度技术示范和服务任务,健全管理评价制度。
1.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按照技术示范到位、农民培训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的要求,建设2个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示范带动明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分别为:
小麦绿色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为阳城县博美农业开发公司,建设地点为阳城县凤城镇荪庄,建设规模300亩,基地负责人王向东,实施优良小麦品种引进、减肥增效(增施有机肥、减施复合肥)、全还田免缠绕小麦精量探墒沟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高产技术示范展示。
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为阳城县周末农场,建设地点为阳城县演礼镇南任村,建设规模300亩,基地负责人张建军,实施优良玉米品种引进、玉米秸秆整杆沟埋、品字型玉米精量探墒沟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高产技术示范展示。
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统一竖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标明示范内容、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等信息。基地要印发技术“明白纸”等宣传资料,结合农时农节组织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示范主体开展3(场)次以上的技术培训、人员实训、现场观摩等活动。依托基地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等工作,通过印制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将简单易懂的技术说明进行宣传推广,成为我县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的展示窗和辐射源,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的综合平台。
2.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和补助项目线上应用作为农技人员培训的基本课程。与补助项目有关的工作动态、文件资料、主推技术、示范基地、人员培训、示范主体、特聘计划等信息资料,要及时上传到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农技人员、承担任务的特聘人员要通过手机 APP在线开展业务培训、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农技服务,确保手机APP使用率达到90%以上。县里将通过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按月对各项目实施主体和基层农技人员信息填报工作和手机APP使用率进行跟踪监督。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个科技示范基地和2个社会化服务组织,选聘29名基层农技员,招募3名特聘农技员;完成与特聘农技员服务协议合同的签订,制作竖立统一格式的标志牌;指导做好实施方案制定。
第二阶段: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依据方案设计推进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农业农时规律,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科技示范基地观摩和培训。
第三阶段:完善项目资料,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总结。
五、资金支持环节和经费用途
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0万元,主要用途如下:
(一)基层农技人员能力建设补助
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费用6.6万元。主要用于29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其中5人参加骨干班培训(5×4500=2.25万元);6人参加重点班培训(3×4000元=1.2万元);21人参加县级实训班培训(21×1500=3.15万元)。
(二)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补助
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补助24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所需的物资投入以及培训观摩等活动所需费用,每个示范展示基地各补助12万元。
(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补助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万元。主要用于2个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示范以及带动示范户所需物资投入等相关费用,每个服务组织补助9万元。
(四)农技人员推广服务补助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共计3.915万元,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产生的交通、通讯及误餐等补助(29人×1350元/人=3.9150万元)。
(五)基层农技推广特聘人员服务补助
基层农技推广特聘人员服务补助5万元。特聘农技员3名,根据服务协议或服务合同规定的服务内容和考核标准,特聘动物防疫专员补助3.0万元/人,此外特聘农技员补助1.0万元/人。
(六)其它补助
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关费用2.485万元。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料印刷、制度建设、绩效考评等相关费用。基层农技人员绩效奖励:完成档案资料奖励100元(年度工作方案、工作总结、进村入户指导记录30次)。确保任务完成全部合格,APP上传服务日志70篇以上前10名奖励200元;提问解答问题130条以上前10名奖励100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组,组长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农经股、科教股、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站、果蔬站、土肥站等技术科室负责人担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股长兼任。领导组负责项目方案制订、项目实施、规划安排、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的落实到位以及相关单位的协调。
(二)加强资金管理。按照政策目标明确、分配办法科学、支出方向协调、绩效结果导向的原则分配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资金支出要与项目实施进度相匹配,要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范围,完善支出手续。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机制,对技术指导员补贴经费不搞平均,要与基层农技人员下乡和绩效考评挂钩;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手册,记录每笔报账和领取补助资金的事项和金额,以备查询;要采取多种形式,将专家、农业科技示范户、基层农技人员、示范展示基地的资金补助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绩效管理。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构建全过程一体化、线上线下联动逐级负责的绩效管理机制。县局将以农业科技社会化组织培育科技示范户成效、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示范作用、农技人员培训以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作为项目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自我评价、主管部门审查、现场实地抽查、电话调查、乡村干部评价等方式,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示范展示基地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参与下一年度基层农技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的参考依据。
(四)加强规范管理。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要竖立标牌,农业科技社会化组织、基层农技人员严格按照技术指导要求和考核标准,指导示范户下载、安装、注册、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上报工作生产日志、农情动态等,确保内容真实;对编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明白纸,各种技术资料讲义要建档保存;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五)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建立农技人员培训、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人员、特聘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档案,并根据农业部统一要求,各农业科技社会化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特聘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要认真统计、填报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信息、指导、培训情况等资料,建立完善“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相应的数据库,实现网络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及时上报上传农技推广工作动态信息。
(六)加大总结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30周年普法宣传等活动,挖掘一批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宣传一批在稳产保供、应急救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创新举措,用好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加强推介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