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农业农村局

阳城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查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 2020-05-19 发布机构: 县农业农村局

阳城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查评估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培育了新动能

1、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加强农业产能建设,划定6.55万亩小麦和22.61万亩玉米共29.16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26万亩,完成省级1000亩红薯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和市级400亩果园示范片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201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8.07万亩,实现机耕面积37.35万亩,机播面积36.12万亩,机收面积25.26万亩;机耕水平91.41%,机播水平75.13%,机收水平52.54%,综合机械化水平74.87%。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截至2019年,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2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达到24家,市级达到42家;家庭农场9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家,市级达到5家;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加强品牌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地面积4.03万亩,产品24个;“阳城花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建“益农信息社”标准社80个、简易社157个共237个,平台点亮率达到100%。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了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积极引导,2019年完成销售收入16.46万元,同比增幅6.47%,其中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2月销售收入预计8.8亿元,同比增幅10.3%。

3、科教兴农战略深入实施。大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以农民“口味”为导向,采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558人,完成职业技能考核合格证颁证469人,其中中级达到305人,初级达到164人。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深入乡镇农村、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把技能培训办在农民的家门口。开设了蚕桑养殖、育婴员、电子商务等17种群众易学、易用、易就业的培训工种,有效提升了农民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就业招聘活动,积极搭建各类就业平台,举办了“春风行动”“2019年春季大型招聘会”“金秋十月”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就业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等25场就业招聘活动,为劳动者提供了15300余个就业岗位,现场交流达成招聘意向2100余人次。2019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60人,完成目标任务5100人的148%。

4、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带动明显。我县共创建中庄村、邢西村2个AAA级以上旅游村。中庄村依托布政李府景区,年接待人次在10万人以上,年旅游收入达到了80多万,景区、餐厅、民宿、娱乐等业态共解决12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大大带动了村民自主经营的小商品、土特产、农家乐等产业;邢西村依托蟒河景区集散中心及阳蟒高速出口、太行一号风景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东观自然庄原有的农宅及耕地基础上,按照“三变”精神,从机制着手,率先成立全县首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阳城县创汇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55户农户入股土地198.8亩,村集体荒坡林地、河沟滩涂和闲置土地入股2800余亩,共计3000余亩。真正使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助推乡村振兴。

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家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

1、加强生态修护和修复治理。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3500亩,新增省级荒山造林1000亩,完成村庄绿化各类乔灌树种2万余株、草皮1500平方米栽植。大力开展河道修复治理,投资2500万元,完成了阳城县沁河重点段治理工程;投资8900万元,完成沁河(阳城段)生态景观治理一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2、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厕所革命走出新路子,全省农村户厕改造任务50万座,晋城市7万座,阳城县承担了2.9万座的艰巨任务,占全省的5.8%、全市的41.4%,是全省任务最大的县,目前任务已全部完成;拆违治乱旧貌换新颜,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河渠沟塘垃圾和淤泥、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4.3吨,清理拆除违建、废弃建筑、残垣断壁1万余处。垃圾治理打造全覆盖,争取资金1289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开展了西河乡垃圾分类试点,建成18座垃圾中转站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235处。污水治理辟出新路径,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19.26公里,建成小型污水处理站7座,新建三格化粪池150座。卫生乡村掀起新高潮,创建4个省级卫生示范乡镇、15个省级卫生示范村、98个省级卫生村,开展了卫生健康宣教进乡村、进农家、进学校,卫生健康教育骨干培养“三进一培养”行动。畜禽粪污治理实现高标准,全县规模养殖场总数147个,完成配套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场数143个,配套率97.28%。大型养殖场113个,禽粪污设施配套率100%。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设施配套率超过省定要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3.19%。

三、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新气象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志愿服务经常、有相关制度、有保障措施”的要求,在县、乡、村分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9年底,我县共有文明乡镇17个,占比达到100%,其中:省级文明乡镇2个,市级文明乡镇9个,县级文明乡镇6个。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11个,市级文明村44个,县级文明村243个,文明村占比为70.6%。阳城县共有农户142031户,农村星级文明户29258户,占比达到20.6%。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大乡村文化事业投入,完成191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发展繁荣了群众文化活动,全县各乡镇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3、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县60%以上的建制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引导和组织村民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四会”制度,目前建有“四会”的村359个,行政村“四会”覆盖率82.94%。

四、加强三基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建立了新秩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为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将2018年软弱涣散村43名第一书记延期,持续巩固整顿成果。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靠党建推动发展,用发展检验党建”四句话要求,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在全县开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按照把试点村打造成示范村的思路,坚持把每村50万元的补助资金高效利用起来,争取通过26个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撬动引领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2、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四议两公开”,推进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强化村级民主监督,促进村务公开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引导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方式协商解决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3、建设法治乡村。推进“法律进乡村”,深入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扩大基层法律工作者队伍,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已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已创建北留镇郭峪村、西河乡郭河村、演礼乡新庄村三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五、提高民生保障,促进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奏响了新凯歌

1、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按照“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69元,增幅9.3%,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2%高1.1个百分点。

2、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破冰前行、突飞猛进。制定了 “一方案一意见一流程”,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培训,清产核资按照“六步走”流程规范推进,成员身份确认“低门槛、广覆盖、能确尽确”,全县426(撤并前)个村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并顺利通过了省、市、县验收;423个村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村数的99.3%,产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3、农村“四块地”改革取得新成效。积极谋划、开展农村承包地、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四块地”改革。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制订工作,调整了全县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征收耕地补偿标准根据区域的不同每亩补偿2.98万元--8万元不等,补偿标准较之前有所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宅基地房地一体登记工作试点县,对农村宅基地进行了调查登记,发放农房不动产权证531本,居全市之首;我县蟒河镇在全市率先创新探索出“点供用地双平衡”改革经验,被列为全市的改革试点。

4、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供销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6200亩,其中,町店镇井灌5000亩、东冶镇自流1200亩。围绕“为农、涉农、务农、惠农”主线,推进供销综合改革,提升惠农服务中心1个,新建惠农服务中心1个、惠农服务站3个,新建庄稼医院1个;新增土地托管1万亩,土地服务面积1万亩;新建农村电商网点20个,其中,贫困村电商扶贫网点6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新建综合服务社3个。

六、提升公共服务,夯实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保障

1、着力推进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92.3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0处,完成全县所有88处千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三个责任”落实和公示牌设置,对全县所有行政村、409个采样点进行了水质检测全覆盖,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投资6749万元,建设“四好农村路”110项441.76公里,其中,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项7.76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工程9项16公里,养护提质改造工程43项208公里,县乡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6项210公里,阳店线泽城危桥改造工程1项30延米,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目标。同时,加快推进供电、供气、环保、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2、着力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保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完成8所寄宿制学校改造,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县共设置建制乡镇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448家,17个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48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要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08896人,占目标任务208770人的100%。

七、建立保障机制,健全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

1、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县里调整成立了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对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领导,多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专题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农村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按照要求建立了联络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报送相关材料,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各项规划。县里多次组织召开、安排部署、推进落实会议,全面完成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5+1”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阳城县县域乡村划分为三大片区——北部综合发展片区、西部农业观光片区、南部生态旅游发展片区,村庄类型划定为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基本保障型四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蓝图。

3、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优先保障投入长效机制,截止2019年底,我县收到上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20671.06万元,县本级投入财政资金9470.69万元,积极吸纳社会资本2650.76万元参与乡村振兴。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我县已全额及时分配下达了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资金。1—4月,涉农贷款余额36.05亿元,对有贷款需求的农业企业应贷尽贷。结合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寺头、固隆、董封、驾岭四乡及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00亩。建立涉农信贷投入“三农”机制,保障了乡村振兴资金需求。

4、建立农业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围绕 “4+1”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聚焦在职干部,通过 “高挂”“上挂”“下挂”“外挂”锻炼,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培育人才,提高了干部乡村治理能力;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邀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开展“十佳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激发了青年回乡创业激情;着眼长远,出台了《阳城县关于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享受财政生活补贴及住房补贴实施办法》,为行政村(社区)、县管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引进430余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和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以农村改革为关键一招,以乡村治理为固本政策,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阳城的产业兴起来、让阳城的农村美起来、让阳城的农民富起来。

                                                                 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