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
发展规划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
2021年7月
目 录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山西省“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期。本规划依据中央和山西省、晋城市关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阳城县实际进行制定,主要任务为总结阳城县“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存在问题,确定“十四五”期间阳城县文化旅游会展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思路、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吸收、引进、消化“他山之石”,抢抓“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改革创新创优支撑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以全域旅游为理念,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视文保资源、非遗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做好会展节庆,注重乡村振兴与乡村康养业态的培育,做好旅游与文化、会展、康养、体育、工业、农业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牢牢把握“项目为王”要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新业态、新项目的培育上,讲好“阳城的故事”,为阳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旅游产业支撑。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阳城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全域旅游”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实施“4+1”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全县战略决策,突出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凝心聚力,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477.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7.65亿元。分别增加18.59%和19.08%。在“十三五”期间,总计接待游客5340.9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7.81 亿元,旅游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2%,均超额完成指标,旅游业已经成为阳城县三产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委县政府将“打造全域旅游样板”作为全县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之一。阳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号召,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全县战略决策。自2016年2月1日,阳城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开拓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发布以旅游为主题的“阳发一号文件”,形成了具有阳城特色的全域旅游政策保障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创新旅游用地保障,出台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的意见》《关于鼓励发展共享农庄、共享农舍、共享经济的意见》等旅游用地专项政策;完善旅游规划体系,高标准编制完成《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旅游标准化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等多个旅游专项规划;丰富供给体系,突出皇城相府景区龙头景区引领;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品牌形象等一系列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和保障全域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于2019年圆满完成创建任务,向文化和旅游部提交了5000余页的《阳城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文本》,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文旅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拥有一个5A级景区皇城相府,两个4A级景区蟒河、天官王府,4个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海会寺、郭峪古城、小尖山;16个A级旅游厕所;建设了智和农庄、林源开心农场等20多个特色农庄。拥有33家旅行社(含分社、门市部),拥有2个五星级酒店(美韵花园大酒店、环城凯斯顿大酒店),1个四星级酒店(相府贵宾楼),1个三星级酒店(相府宾馆)在内的13家旅游定点接待酒店,拥有一个旅游购物商店和23个“农家乐”专业合作社,1600余户农家乐。
龙头景区引领带动。皇城相府景区充分发挥行业标杆作用,持续推进五村一体化发展,皇城相府游客接待中心加紧建设,实施“太行古堡”联动联营,惠及周边6万多农民受益;有序推进皇城相府集团和阳泰煤业集团共同经营蟒河景区。蟒河景区整体打包由皇城相府集团托管经营,蟒河游客接待中心基本完工,核心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砥洎城和中庄布政李府晋升国家3A级景区。
农林文旅康融合出新。2018年5月制定了《阳城县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实施方案》,高规格推进蟒河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山西晋美思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美韵大酒店举行了“中国·太行·康谷”农林文旅康融合一体化项目及相关项目签约仪式,成立先行区管委会,鼓励政策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成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区。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点供用地双平衡”“林权抵押”改革模式走在省市前列,形成可供推广、可复制的“阳城经验”。积极发展甜蜜小镇、天马山庄、相思漫谷等一批精品项目。蚕桑、小杂粮、中药材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曹馍馍”、“析城山小米”走进央视,相府酒、桑叶茶跻身省级功能食品,打通其他涉旅产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增加产业附加值,以此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全业旅游与全民旅游。
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文化旅游融合。全国首部明清院落实景剧《再回相府》广受欢迎,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红色题材电影《铭心岁月》、八八宴席惊艳亮相《走遍中国》,与全国知名影视公司、艺术院校等合作,在皇城相府、天官王府景区和其他景点建立影视创作、摄影、美术、书画写生基地,皇城相府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文旅融合纵深推进,成果显著。二是推进体旅融合。连续举办三届春秋两季中国阳城国际徒步大会、山地马拉松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机车巡游等体育赛事。三是会展节庆旅游,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太行蟒河猕猴文化节,彰显蟒河品牌,游客量和景区收入再创新高。成功举办四届全国阳城商汤文化研讨会、三届农业嘉年华、首届东西方古堡高层论坛新闻发布会、东方古堡文化节、古堡新春庙会、九女仙湖“冬捕”、垂钓大赛、析城山景区胭粉花节等活动,会展节庆旅游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突破旅游交通瓶颈。建成磨董乡村旅游专线98公里,西蟒、析城山、九女仙湖等168公里的旅游专线;高位推动建设167公里“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全力推进阳蟒高速和明旭通用机场建设。二是优化旅游交通服务。新购置公交车64辆,新增公交线路70余条,形成城际、城乡、乡村、旅游四位一体全域公交网络。三是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成A级旅游厕所101座。四是健全旅游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依托省运汽车站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新增标识标牌113个。五是完善智慧旅游服务。游客集中场所均实现Wife、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发了“悠然阳城”微信小程序,基本上实现了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实时信息推送等功能。
开局破题,助力美丽乡村绽新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幸福美好新阳城建设,以旅游为引领推进田园城市建设。建成了凤城、西河、演礼三个乡镇结合部的田园经济生态圈,沿线建设景观节点、田园小镇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科普为主的田园经济带,形成辐射范围20平方公里,打造5000亩的休闲农业经济带。以旅游为导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辐射6个乡镇61个行政村的磨滩至董封乡村旅游“百里画廊”;集中建设覆盖演礼、固隆、次营3个乡镇的“中国农业公园”,完成了北留润城、蟒河、东冶、横河四大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专业村10个,农家乐428户(其中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62家),农业观光采摘园10家,以农副产品为材料的旅游商品企业30多个,并形成4大类、5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时发展了2个旅游商品购物商店和1000多个购物摊点,另有在建农家乐525户。全县重点景区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促互补、相得益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着力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召开全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会,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阳城县推进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2018-2019)〉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对全县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集中培训。目前,全县共建设农家书屋426个,新拓展图书馆分馆、流通点10个,文化馆分馆9个,公共文化服务“五化一品牌”,初步显现。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文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送戏下乡、免费开放文化馆、“诗书翰墨喜迎新——2019新年书法展”和“经典诵读,文化传承”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打造阳城文旅新名片。组织两节文化活动、优秀传统剧目展演、“唱响新时代”新春文艺汇演、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活动、“最炫太行风”健身广场舞大赛、蟒河猕猴文化节——上党梆子专场演出,承办了阳城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和现场文艺演出。实现了阳城县群众文体生活“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目标,倡导了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展示了阳城县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阳城形象,推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乡更高水平迈进。组织开展“非遗”、演艺进景区活动。全力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展非遗、演艺进景区活动,实现全县4A级以上景区展演活动全覆盖。
积极引导文艺新品创作。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目,县人民剧团与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联袂编排了上党梆子剧目《长江支队》。获中宣部建党100周年优秀剧目奖,初步入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基金奖。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与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与国保单位保护修缮有机结合。
启动完成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先后完成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上庄看家堡楼、润城砥洎城屋面改造、郭峪院落等修缮和保护利用。相继启动国保单位砥洎城翁城、师帅府、郭峪古建筑群正泰号货栈保护修缮,国保单位砥洎城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市保单位中寨成汤庙保护修缮。向上申报国保单位砥洎城敦伦居、郭峪古建筑群下范家院等共5处院落本体保护修缮项目及国保单位砥洎城、郭峪古建筑群、陈廷敬故居“三防”工程。编制完成市保单位阳城县委机关旧址抢救性迁移保护方案,项目得到省政府的批准。
成功申报革命文物密集区试点县。完成国家文物局布置的革命文物密集区试点县区申报,阳城成功列入试点工作。
配合推进太行古堡群申遗工作。完成太行古堡群申遗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科学论证等工作。召开东西方古堡文明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太行古堡的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文旅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古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太行古堡申遗建言献策。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确保市场秩序和谐有序的同时,促进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全面规范旅游监管。通过开展高标准、高密度、高强度的旅游行业监管行动,协同公安、发改、工商、食药、宗教、经信、交通运输等部门,对旅游市场进行各项检查。重点对旅行社团队规范操作、“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公示、标识系统的齐全、醒目、合理,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景区投诉处理机制和机构的建立等情况进行督查,开展旅游行业和旅游安全生产重点部位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实现全县假日旅游“有秩序、高质量、讲文明”的工作目标。
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严格检查旅行社市场,重点检查经营情况是否合法、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备、团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不合理低价游宣传、组团、强制购物等情况。全面落实印刷业五项制度,全面开展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整治,重点查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害出版物。重点整治网络市场,针对部分网吧存在实名登记不规范、文网卫士软件安装不全、未成年人上网等情况。
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明确市场定位,从周边城市入手,持续开展“悠然阳城·康养胜地”、“美丽乡村休闲游”为主题的全媒体宣传,通过举办品牌赛事、节庆活动,让“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品牌走出阳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高频次宣传。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文旅会议,通过制作宣传广告、在主流媒体以及各类网络、微信平台上推送宣传,把“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品牌融入全省旅游三大板块。在巩固一、二级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三级市场,确保“京津冀”市场“全覆盖”,努力创建“全国重点旅游目的地”。先后到北京、天津、西安、三门峡等地举办多场旅游推介会,在太原、郑州、邯郸等地开展“悠然阳城·康养胜地”首届中国太行蟒河猕猴文化节主题推荐活动。在晋城-太原高速公路服务区,长邯、太长高速公路,太原南出口,北京地铁,太原、郑州、晋城公交车、出租车制作“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广告。选择阳城县周边城市的高档住宅小区、酒店、商场等地做电子屏宣传。把阳城景区景点以及乡镇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包,策划制作“悠然阳城 全域旅游”宣传册。
加大平台推广力度。与携程、去哪儿、美团等旅游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营销,初步实现了网络预订,与网红经纪公司签约知名网红,直播“悠然阳城”大型系列活动。推行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营销,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设计制作了微信“悠然阳城”小程序,将阳城县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信息同步发布,并可进行网上预订。
品牌知名度持续扩大。阳城县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古堡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等,并荣登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2018年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2019美丽中国首选文旅目的地、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等金字招牌。“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品牌影响持续提升,名扬华夏。
阳城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不足,缺乏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引擎项目。皇城相府的规模、体量及受保护的制约等影响,进一步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等旅游产品在周边区域同质化严重,但开发层次较低导致被替代性较强;虽然引入民宿项目,内部又存在同质竞争问题。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待提升,整体优势尚未充分释放。
阳城文旅发展当前存在着空间布局发展不平衡、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目前以点状局部开发为主,尚未真正形成全域一体大旅游格局的发展合力和整体优势。丰富多样的文旅资源由于空间距离、行政区划、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众多景区(点)之间的线路联动、产品组合尚未形成联动性大、竞争力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对隐性文化旅游资源的显化利用不足,导致众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文旅产品或文旅品牌。比如东北片区皇城相府线路已经成熟,东南片区蟒河景区还在完善期,西南片区的析城山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旅游开发价值极高,但还未对外开放,就造成了县内核心吸引力不足,景区之间搭线障碍,从而影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同时,县城承载旅游的功能不完善,游客在阳城的流动没有形成有效循环,游在阳城,吃住在长治、焦作、济源等周边城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改变。
阳城县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整体特色不突出,创新不足,精品意识不强,导致“好的资源优势”没能转化成为“好的产业优势”。阳城县文化底蕴厚重,其中析城山是中国远古文化、龙文化、24节气文化发祥地之一,阳城独有的“商汤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由于缺少整合的技术与手段,特色挖掘不够,产品创新不足,导致产品类型单一,产业要素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小规模的初级阶段,缺乏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阳城县旅游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皇城相府、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古堡型景区,文保价值大,资源级别较高,但目前仍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古建参观游览上,仍属于观光型产品,处在门票经济阶段。蟒河景区则处于度假产品初级阶段,有待提质升级。目前的旅游市场以中原市场为主,客群消费水平有其局限性,旅游过夜率低、旅游商品购买力不足,总体旅游收入有很大提高空间。同时还存在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主题乐园型、康养娱乐型、时尚运动型、民俗文化型等产品规模较小、产品创新不够、产品类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营销宣传整合度较低,景区各自为阵,部分景区、旅行社、饭店等相关旅游企业参与度不高,造成县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高。
阳城县文化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文化、陶瓷、非遗、会展、康养、农业、生态、食品等优势或特色产业的整合度、集成度不够,产业融合领域不宽,层次不高。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挖掘不深,特色文化内涵变为旅游体验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势产业没有充分释放。旅游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投资主体单一,还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明晰。
阳城县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与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品质亟待加强。首先是道路交通欠发达,阳城县远离大城市,属于山区县,受到地理环境制约,外部的可进入性和内部交通的通行能力仍需加强,没有大型火车站、高铁站和飞机场,仍是阳城县经济发展的短板。二是南部山区的循环线路仍未形成,从县城到各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仍不健全,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三是服务意识待提升,受大格局的因素影响,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健身等消费性服务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且服务行业服务意识较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四是旅游人才队伍不完备,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管理层学历偏低,旅游开发、经营经验不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足,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多为本地农民,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掌握欠缺。
中央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阳城县要贯彻落实好相关精神,加快文化旅游会展康养的融合发展和休闲旅游旺地建设,积极解决文旅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双循环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产业承载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将会创新生产方式、激活消费潜力、改变生活方式,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带来新的活力,让经济社会展现新气象。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区域格局、新的信息技术都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文旅产业从经济领域的“轻骑兵”转向提振消费的主力军的关键环节。对于阳城来说内循环就是文化休闲和乡村度假;大循环就是观光和目的地度假;双循环就是国内和国际市场。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阳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应该做好整合、提升和创新三大文章,牵好文化旅游发展牛鼻子,充分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占领先机。
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文旅消费新需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将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作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提出并实施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体惠民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等部署,阳城文化产业优势显著,带动文旅消费及周边服务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旅游消费逐步扩张,同时带来旅游方式的变化,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已成为主流。文化旅游、户外体验、夜间旅游、科技赋能成为旅游新趋势。这也为阳城文化旅游提质升级发展带来新要求。
国家推出文旅康养产业利好政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文化自信、健康中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纲要、专项规划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健康产业,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健康旅游供给能力,发展丰富健康旅游产品、高端医疗服务、中医药特色服务、康复疗养服务、休闲养生服务,提高医疗机构现代化水平;《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 年)》以环太行山旅游风景道以及各板块内部跨区域旅游风景廊道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南太行山区、东太行山区和西太行山区等三大旅游片区,重点建设晋城王莽岭旅游产业集聚区,优化提升皇城相府旅游产业集聚。
技术引领文化旅游不断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与5G融合萌生新业态,当前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正催生着大量新产业、新模式,“十四五”时期,伴随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融合利用,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商业创新及文化消费的场景化模式将产生显著变化。阳城县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开启文旅互联时代,引入用户画像、VR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旅游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基础上,构建新业态,研发新产品,引入新模式,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改革新秩序,文旅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结合。国土空间改革背景下,晋城市和阳城县国土空间规划启动编制,阳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衔接,形成空间规划为基础,发展规划做统领的规划合力,与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分解和落实的互动机制,为文化旅游康养项目的落地实施保障用地空间,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重要抓手。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乡村旅游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的重要连接体。如何从资源导入、项目落地、运营管理等方面对阳城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充分激发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是“十四五”阳城文化旅游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供给与需求的挑战愈发激烈。宏观层面需求升级,城市化与后城市化转型、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转型、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模式转型、人口社会转型等几方面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旅游转型的挑战。从旅游市场和政府事业两个维度,未来阳城经济将进入重要的转型期,旅游服务供给和旅游市场需求矛盾可能不断深化。从晋豫旅游圈、晋城旅游圈层面,旅游市场的中高端需求和复杂的区域竞争形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
新冠疫情危机仍将存在。当前新冠疫情正在席卷全球,何时结束尚无确切时间,对全球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文旅产业作为消费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举步维艰,也为文旅业带来了新变化。疫情期间阳城游客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对阳城的旅游格局、发展模式、产业链等都带来长期性影响,也对旅游安全稳定的韧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消费结构加速变革,传统消费正处于提质升级阶段,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化消费逐步成为主流。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有“量”的需要,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文化旅游产品能融入更多的智慧和创意,体现原创性以及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精神需要。
危与机并存共生,面临的挑战对于“十四五”期间阳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挑战将倒逼阳城文旅产业进行变革和重组,重新优化内部组织和重塑核心业务,以适应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化、体验化、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需求。
司徒小镇:一场极致民间演艺+美食与民俗
司徒小镇,以乡村人文演艺模式的探索为契机,推进司徒村成为首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司徒小镇位于山西东南部,晋城市城区中心的东北部,西距晋城市区北高速路口5公里。占地千余亩,是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文化演艺等为一体的“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
高高悬挂的灯笼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形式各样的民俗大巡游活动精彩纷呈,例如舞狮、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表演赢得市民阵阵的掌声。吹糖人、画糖画、剪纸、画脸谱、烙画、毛猴、泥塑、捏面人、大米刻字……这些昔日的民间技艺,在司徒小镇轮番登场,引得游人驻足观看。夜幕降临时才是文化节的高潮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绝技“打铁花”在司徒小镇内的人工湖广场精彩上演,民间匠人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数千摄氏度的铁汁,抛起用力击向天空,朵朵铁花如天女散花,绚丽夺目,夜空之下,火星璀璨,带来了红火和惊艳,也带来了希望与憧憬,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司徒村村民原创的乡村创意演艺剧场已成系列,先后问世的有《千年铁魂》、《又见老山西》、《梦回老山西》、《巡游老山西》等项目。开创了农民原创、农民演出、农民经营、农民管理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国内首家自创、自编、自导、自管、自营的乡土人文创意项目;成为了乡村旅游演艺项目投资收益“3年破亿”的国内经典案例。投资开发了诸多商业休闲消费业态,经过市场的检验,大获成功,如六尺巷、素宴席、儿童研学基地、老年大学康养基地、市民农场体验基地、滑雪场、晋商家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等休闲商业街区、坊区、园区、社区。实现了晋城市民与河南游客共享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效应:晋城及周边城市的市民休闲消费人数100万人/年,河南城市群的游客旅游观光人数300万人/年,来自全国各省区游学考察与交流学习1000多场/年。
司徒村发展模式借鉴:创造了司徒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民集体参与、全员股权激励的开发模式;创造了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产业模式;创造了以司徒村为中心,带动6村共建、联动23村合作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模式;创造了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小镇实验区的村镇联动经济体模式;成为了司徒村党支部联动7村基层党总支合作共赢的示范案例。
乌镇雅园
项目介绍:项目总规划用地5500亩,产业园核心区占地1516亩,其中乌镇雅园位于国际生态产业园内,总占地面积650亩,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集养生别墅、多层、高层公寓和颐乐学院4种物业形态,是绿城集团发力养老养生地产的首发钜作。
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拥有雄厚背景的新成立的雅达控股公司获得乌镇优质开发权,同时拥有丰富经验的绿城加入开发,成为业内养老地产的成功典范。
运营模式:乌镇雅园成功的核心来源于学院化的乌托邦养老,主张的是老年生活不是衰落的被照料的,而是美好的时光,老人应该享有“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从而作为转化养老地产,正式提出了学院式养老及颐乐学为价值体系。
项目亮点:学院式养老全新养老概念,跳脱传统养老的安全、照护的概念,转向追求感情归属、发展空间更高层次的提升型学院养老。
项目版块:规划有医疗公园、老年大学(颐乐学院)、自助养老中心、高端养老示范中心、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和特色商业中心六大功能板块。
医疗公园(雅达国际康复医院),按照国家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占地约195亩,总建筑面积约7.3万方,总投资约8亿元。由综合主楼、病房楼、服务楼、后勤宿舍楼以及老年门诊等在内的8幢楼宇组成,规划有350张床位。康复医院的医护比例也向高端康复医院看齐,预计在1:1—1:1.5,一位患者可配1到1.5个左右的医护人员。
老年大学(颐乐学院),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米,投资2.5亿,能同时容纳3000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老年大学”,是项目最核心的特色,也是绿城集团学院式养老的核心要素。规划有文化教育、健康促进、休闲娱乐、社区商业、餐饮服务等功能。老年大学以学校的组织方式,构成园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组织形态,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帮助老人尽快适应退休生活和新环境。
养生养老住宅区(自助养老居住区),总占地面积650亩,包含100亩的颐乐学院和50亩的白马湖公园,建造住宅用地只有500亩。地价5亿元(约77万元/亩),分三年支付。整体容积率1.16,总建筑面积约85万㎡,地上建筑面积50.3万㎡,其中可售面积48万㎡。项目采用新民国建筑风格,白墙黛瓦,与乌镇水乡的建筑特色相呼应。在每一幢楼之间设计了风雨连廊(除别墅区外),无论阴雨天还是烈日当头,业主出行无需打伞,便可以到达业主想要去的园区里任意建筑内。连廊采用了无障碍缓坡式的设计,这也大大方便了坐轮椅的老年人。为了给业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每一个组团都设有一个服务中心。项目交付使用后会配备园区电瓶车,方便业主在园区内的出行。
国际养老中心,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引进国际知名护理服务品牌,将被建设成半护理和全护理养老中心,采用先进的养老护理模式,提供订单式服务,满足养生居住区老人的护理需求。
盈利模式是“产权出售+服务提供”。产权出售物业就是70年产权的居住物业,服务包括基础性物业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年度体检、日常血压检测等)、颐乐学院课程费用及相关内部设施使用费用等。
客户构成。绿城乌镇雅园的客户主要来源于桐乡、杭州、上海和江苏等周边客户,其客户构成区别于一般养老地产以老年客户(如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客户平均年龄约80岁)为主的特征,主要以三类客户为主:中高端阶层的老年客群、度假疗养兼投资的中青年客群、追求健康生态、休闲居住的自由职业者。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项目概况: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6270亩),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2820亩),总体结构为“两环、两轴、五组团”。
规划特色:
绿色引擎——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的元素,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广绿色引领时尚的理念,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师创造——长安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创意馆、自然馆和广运门由全球“景观都市主义”领军人物Eva(伊娃)设计,园区景观设计由日本首席园艺大师、爱知世博会景观设计者——小林治人主持完成。
时空对话——以广运潭为历史的媒介,千年后的长安以博览会的形式实现了现代西安和盛唐长安的时空对话。
天作之合——西安世园会体现了三个“天作之合”。即:中西合璧,天作之合;时空对话,天作之合;两岸接力,天作之合。
会后利用:
对会址整体保留并加以改造,椰风水岸、灞上人家等服务区保留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开发为生态社区;灞柳驿开发为商务会所区;生态休闲区全部保留,并根据整体规划进行业态调整和开发,在世园会结束后尽可能提高各种场馆的利用率,同时也为市民营造一处休憩游乐的场所。
案例借鉴:强调本土特色,借助历史文脉与各类民间艺术、节庆活动、文化表演彰显园区历史文化气息。依托小吃等特色市井文化,激发夜间游园热点。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阳城县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周边区域发展。阳城县的文旅康养产业要做大,应紧密融入晋豫旅游圈,深入了解自身优势和特点,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积极寻找区域产业空隙,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互补效应,以实现在晋豫旅游圈中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再造,建设成为晋豫旅游圈、文化圈、康养圈的重要拼图和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期间,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产业跨界、要素聚合、内容活化和创意驱动促进文化旅游新业态融合创新。通过促进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提升文旅会康产业发展及其拉动效果,为阳城田园旅游度假目的地、新型城市化实践、全域旅游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
阳城作为中原文化遗产高度集中地,拥有独具特色的析城山远古文化、商汤文化、古城堡文化、古建筑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民间非遗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也是阳城建设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内核,以文化为特色,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和产品体系,构建田园度假特色国家级旅游目的地。擦亮地方文化名片,不断丰富“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阳城内涵。
从历史文化、城区功能发展和文化旅游核心驱动力提升、区域战略、软件建设和整体规划等角度,综合考量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发展战略,尤其是加大力度对重大文旅项目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集约发展。同时,注重东北片区皇城相府、东南片区蟒河景区、西南片区的析城山三大旅游品牌的空间融合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要素,着力谋划阳城特色凸显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阳城县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关精神,按照“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发展战略,以文旅融合为突破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景区提质升级建设、一手抓市场营销),走出文化挖掘塑魂、旅游产品塑形、文创产品健魄、乡村振兴铸基、智慧科技赋能、康养产业提质的阳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打响叫亮“太行古堡•神韵阳城”全域旅游品牌,不断完善供给体系,丰富产品业态,增强阳城县旅游的参与感、体验感、愉悦感,促进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双升级,做大做强做实文化旅游产业,强力打造让居者自豪更有自信,守正创新,锐意改革,砥砺奋进,奋力将阳城县打造成为更有内涵的国家级旅游度假目的地。
到2025年末,构建以核心文旅企业和优质景区为主导的文旅康养会展产业链网,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时段全面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拥有一批具备国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经典文旅IP,丰富的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便利的文旅项目投融资平台,优质的文化旅游环境,完善的市场标准和市场监督体系,实现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将阳城县打造成为:
山西省文化旅游康养会展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导区
特色文旅生态康养度假目的地
中国新一线旅游城市
把推动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作为资源型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带动现代服务业在全县转型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关联带动和引领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标杆县。通过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深度融入晋豫旅游圈建设,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品牌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将阳城打造成为山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和新的增长极。通过全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真正实现旅游全域化、全景化、全时化、全产业链的融合联动,最大化全域旅游的社会经济效果,实现从过境游向目的地休闲度假旅游的跨越;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从单一旅游产业变成“旅游+”、“+旅游”的大产业,实现全域旅游在社区的共创共建共享,将阳城县打造成为中国旅游创新发展新高地、全国全域旅游发展成果的标杆县。
建设文旅会康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旅游、会展与康养融合发展,策划推出一批融合发展示范点、示范线路、示范活动。利用远古文化、商汤文化、古建筑等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依托体育赛事与演艺活动,推动会展节庆与旅游融合;利用山水生态、自然环境、中医药材、土特产品,推动康养与旅游融合;通过文化康养旅游综合体打造,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会展等消费业态融合。力争到2025年,阳城成为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品牌特色更鲜明,资源配置更合理、产品供给更丰富、产业动能更强劲的融合发展示范区。
建设、提升、培育一批多产业融合重点项目。依托阳城县现状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文化项目,结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要求,深化融点识别,以新IP、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媒体等“五新”为导向,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多产业融合的重点项目。
打造高品质文化引领型示范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数字化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以特色化、精品化为发展思路,全面推进高品质文化品牌活动打造、高端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本土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以晋城文化同根同源为基础,加强会展、节庆、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推进阳城县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着力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县-乡镇-社区(村)”三级文体设施体系建设,均衡发展、凸显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各级各类文体设施类型与功能,到2025年全面建成“十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形成普惠基层、覆盖全县、辐射周边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效能,在精准服务、分众服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旅游产业规模效益增长。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双增长,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50 亿元,旅游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达到8 万人,占本地就业总人数比重20%以上,文化旅游产业成长为阳城县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改革。申报建设国家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公共文化示范区,争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探索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全域化发展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和管理体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会展康养发展机制改革。
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培育。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大旅游产业整合联动和“互联网+旅游”产业构建,培育文化创意、会展节庆、康养休闲、研学教育、演艺娱乐、时尚艺术、夜间经济、主题酒店餐厅、创意度假、创意商品、乡村民宿等旅游新业态。
文化品牌产品升级。打造“析城山”、“商汤”、“古城堡”三大文化观光体验产品、非遗文化产品、影视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工业文化产品、 陶瓷文化产品、“归乡田园”乡村民俗文化、休闲产品八大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推动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加快相关产业延伸发展,丰富廉政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大力推动,高等级景区、度假区、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建设。规划到2025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2家,新增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个,创建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新创4A级景区3家,创建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1-2个特色旅游小镇,新增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个,加快县域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完善。
康养产业发展成体系。立足阳城大健康产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融入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旅游等产业,推出一批康养小镇、康养乡村。统一划定特色种植区,分区域规模种植特色农作物,实现大健康产业资源规模化种植与初加工。围绕中药材及优质特色粮食,创新发展本地特色健康产品,创建15个以中医药养生、康体为卖点的特色商品品牌,形成阳城大健康产业品牌,打造无污染的绿色康养圣地。规划建设演礼大健康产业园区产业,吸引10家以上康养企业入驻,走出保健品合作研发和生产的第一步,同时成立大健康产业基金,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夯实会展业发展基础。创新工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会展中心。结合阳城重点工业项目,升级工业产品宣传模式,以“会展+旅游”的形式进行产品推介。同时围绕会展主题,升级一批四星级以上酒店,在酒店内植入会展中心,形成完善的会展接待功能。继续办好阳城陶瓷博览交易展会,每年再新增2个主题会展,如农业会展、(析城山)中华文明起源研讨会等,初步形成阳城“年年有会展”的会展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优化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将文化融入旅游要素中,发展特色化、主题化、标准化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业作为未来战略支柱产业,要以社会和公共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旅游惠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厕所、公共交通、信息咨询中心、休闲绿道慢行系统、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市民广场等),逐步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主客共享”,并且通过智慧科技升级旅游公共服务的智能、舒适、便捷体验,让旅游变得更“聪明”,以更好地服务市民与游客,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
根据“十四五”期间阳城县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调整升级,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将围绕建设“太行板块先行者”、“中原城市后花园”这一任务展开,从时间上重点推进,从空间上合理划分,以 “124”— “一核、两带、四区”的发展布局形成阳城县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空间组织秩序,提高空间运行效率,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竞争力。
以阳城县中心城区为依托,坚持以“城市即旅游目的地”理念为引领,依托中心城区的历史人文、产业遗存、自然生态等景区景点为核心吸引物,对城区各类文化场馆、特色街区、公园广场、城市景观风貌、各类休闲业态实现统一规划、有机串联、差异打造、整体提升。完善和优化接待及服务设施,加速引进高端品牌酒店,经过旅游资源整合和专业包装,在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向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六大需求挺进。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积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和联合,以强化其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集散和服务中心地位,以都市文化为基础,将整个城区整合成为全县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
北部沁河古堡经济风光带:沁河流域沿线,是古寺、古塔、古城堡、古村落等人文景观聚集区。包括皇城相府、郭峪城、海会寺、天官王府、砥洎城、上伏、下伏屯城、九女仙湖等景区(点)。整体打造“太行古堡”旅游品牌,以古堡群为核心,以生态化、系统化、集成化为理念,深入挖掘沁河特色,通过交通改善、生态修复、文化彰显、古堡开发五大手段,以“古堡+民俗、古堡+历史、古堡+艺术、古堡+生态、古堡+美食、古堡+中医、古堡+演艺、古堡+娱乐、古堡+探险、古堡+科技”等多种融合方式,开发全方位的文化旅游康养体验项目,初步形成阳城县“十四五”文旅康养产业集聚的区域增长极。古堡古村落联片联动发展,将周围村庄结合自身特征,分别融入高端民宿主题、文化博览主题、影视基地主题差异化发展。
南部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旅游带:山西省南部打造了500余公里太行1号国家风景道,阳城段在公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建设了30处休闲驿站,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功能包括:咨询、购物、停车、厕所等。“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阳城段沿线村庄建设,改善乡村院落风貌,增加现代服务设施,强化接待、文化展示等功能。在公路沿线驿站增加对应的商品售卖、产品展示的服务窗口,扩大风景道对沿线区域的带动作用。
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抓手,以农旅产业融合为动力,以资源型产业积累为基础,形成“以二促三,以三带一”,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特色路径。将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建设成为以连片古村落为文化特色的“中国重要的北方古村落朝圣地”和“山西省农业转型示范区”;
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定位:中国北方“慢生活”优质体验区、中国地理标志土特产品生产基地、养生、养心休闲型大生态保育区、山西省中草药养生休闲胜地和山西省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型的亚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分为横河休闲综合游憩区、小尖山宗教养生休闲区、云蒙山云海仙境观光区、鳌背山奇险探索体验区、圣王坪先秦文化体验区、河北农业观光体验区等6个片区。
县城周边——郊野休闲区。定位:县城休闲服务区、县城产业服务基地。分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六大森林公园联动区、古城复兴区、演礼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安阳陶瓷产业园区、大院文化综合游憩区等6个片区。
蟒河——生态休闲区。定位:黄土高原小桂林、国家生态保护区。分为卧龙湾度假区、蟒河休闲养生区、西山野外拓展训练区、东冶农业观光体验区等4个片区。
深层次挖掘和展示阳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文化内涵,将阳城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历史遗迹、文艺创作等 IP 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 IP 新标识。“十四五”期间,重点突出“太行古堡•神韵阳城”文化旅游IP新形象,重点打造阳城县“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的品牌形象。设计或征集发布系列标识,将具体的IP形象统一运用到景区指示牌、海报、广告、旅游纪念品包装中,从而强化游客对阳城品牌的印象和认可度。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快手、抖音、微博以及广告牌等线上与线下的全方位运营推广,增强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吸引力。
选择文旅融合的重点景区、街区,如皇城相府、天官王府等重点景区,打造文化夜市,活跃地区夜经济,营造旅游目的地文化氛围,丰富游客夜间生活;推出演艺IP 文创品牌,定期在文化旅游线路和公共文化展馆中举办传统节日节庆、文艺汇演、文化演艺等活动,变“静展示”为融入唱、跳、视、听、奏等的“动体验”,提升游客体验度和参与度。
与国内腾讯、爱奇艺等重点流量平台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以“阳城犁镜、阳城琉璃、焙面娃娃”等特色非遗传统制作技艺为重点,开发非遗工艺IP 文创产品,将阳城特色文化通过融入创意,开发出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文创纪念品,形成阳城的文创产业链;探索旅游衍生业态,如“古堡小主人”动画片、“古堡探秘”IP游戏等,重点利用 IP 游戏的关注度和粉丝流量,打造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文创示范景区,开发出景区新的旅游增长点。
打造阳城地方网红,制作一批与“阳城网红”相关的高水准、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片,在卫视黄金时段、旅游栏目投放文化旅游形象广告,持续提升阳城知晓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类推广活动,取得“悠然阳城”在晋焦高铁、阳城至洛阳客运公交冠名权,提升阳城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借助阳城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交互性、便捷性、受众面广等优势,着力构建阳城县“互联网+”宣传推广体系,积极运用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加强传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做好线下与线上推广的结合。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阳城县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旅游业态。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您来我往”营销推广,做好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邀请目标市场的旅行商、旅游专栏作家、旅游达人、文化名人、海内外网红等来阳城采风,在友好城市之间举办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上集中发布,扩大阳城县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的传播力。
借助阳蟒高速公路开通的契机,重点展开以洛阳、郑州中原市场为核心区域的市场宣传活动,塑造“中原市民旅居后花园”形象定位,分级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开展“两小时旅游经济圈”活动,开拓中原城市群游客市场。发动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再次强势激活中原市场。
阳城县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夏季温度宜人,成为郑州等城市的避暑胜地。加大对周围有避暑需求地区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突出阳城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宝贵的古堡文化、康养百村品牌等,大力开拓国内重点客源避寒、避暑、康养度假、旅游度假市场。
配合重点宣传推广,大力开拓我国港澳台地区,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国家等海外入境客源市场,重点挖掘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寻根祭祖客群,积极开拓欧美、大洋洲等远程海外入境客源市场,不断提高海外入境游客比例。
阳城县需要进一步提升和策划一批具有代表性和体验感的大型项目来支撑产业发展。
借助山西省“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长城、太行、黄河三大旅游板块”的政策优势,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建设标准,将皇城相府打造成为省内标杆、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强化皇城相府的龙头标杆作用。全面提升皇城相府、相府庄园、蟒河基础设施与品质品位;落地系列IP文创产品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将明清科举文化打造成让游客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项目。通过增加景区的夜间旅游活动,延长游客的旅游停留时间,从而放大古堡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在住宿接待、民俗观光、农业休闲方面的发展。
对濩泽古城进行全面开发,打造中国古城的4.0版,塑造丰富的游客体验,成为阳城旅游新的制高点和发动机,成为晋城和阳城的顶级景区和山西省最具创意的景区,成为阳城的龙头景区。在古城空间范围之内,将古城的历史、文化、故事、地位、形象进一步拔高提色,融入实体,利用各种手段讲好古城新故事,打造集住宿、餐饮、购物、展览、演艺等多种旅游消费业态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濩泽古城带来客流量,并将其分流到阳城的其他地域,激活全域旅游发展。
承接和跟进“十三五”发展成果,“十四五”期间通过对已有景区进行查漏补缺,加大对全县A级景区的整治力度,建立A级景区“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并按照规范标准对内部软硬件系统进行综合提升,提升阳城县旅游形象。新增2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阳城县资源价值。通过对重点A级景区进行企业市场运作和资金投入,以高水平的创意设计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旅游人气。
专栏一 大型文旅项目 |
1、做精做强一批大型文旅项目 做精做大做强皇城相府文化旅游产业,扎实推进“一县一大景区”建设;推进阳城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濩泽古城)的建设,推进蟒河先行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 2、筹备一批潜力项目 发挥阳城县文旅资源、康养资源优势,依托太行古堡、析城山等优质人文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相关支持政策,储备一批生态、康养文旅项目。 3、推动一批景区升A 新增两个5A级景区:蟒河景区、天官王府景区 新增三个4A级景区:砥洎城景区、郭峪古城景区、大析城山生态旅游区 新增五个3A级景区,每年增加一个。 |
近期确定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传统特色文化社区、一批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商业街区、一批位于城市郊区的村庄改造为民俗艺术村、鼓励城市书吧建设,促进文艺精品创作,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发展特色鲜明、创新能力明显、配套服务完善的文化项目。远期将点状化文化项目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文化产业区。加强网络文化惠民建设,丰富节日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阳城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城市绿道休憩生态圈以40公里长的绿道为依托,把县城六大森林公园串联起来,辐射范围达35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美化城市六大森林公园,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因地制宜发展口袋公园、小绿地,沿河道和城市道路进行增绿提质,规范提升小区绿化水平,通过城市绿道串联县城各类绿色景观。
将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建设阳城县“四馆一院”项目,重点打造阳城县综合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改造提升阳城县现有其它文化场馆。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商汤文化展览、阳城故事展览等,展示阳城县的历史文化、古堡文化、名人故事。将文化展览固定化、定期化、专业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场馆利用率。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的培训,使其成为阳城文化的重要展示者和传播者。
专栏二 城市文旅休闲项目 |
1、确定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如阳城陶瓷小镇、横河镇游客集散中心等 2、提升城市绿道休憩生态品质 提升高泉、东坡头、虎头山、骏马岭、美韵和凤西六大森林公园绿道品质。 3、建设阳城县“四馆一院”项目 重点打造阳城县综合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改造提升阳城县现有其它文化场馆。 |
响应夜间经济号召,打造以濩泽古城为核心的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阳城县夜间文旅功能,发展多姿多彩的酒吧、茶室、视听、网吧等文化娱乐设施,扩大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开展为亲子活动提供空间的“交换集市”、以“阳城非遗”为主题的各类型活动,丰富夜间经济业态,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等,挖掘城镇夜间消费潜力。
做好古堡古村的“夜”生活,通过夜景观光、夜间活动、夜晚休闲等夜游项目,刺激游客的夜间消费。提升改造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等古堡性景区中的重点街区,设置餐车、小吃夜市等夜间美食点,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定期推出以特色小剧场、篝火晚会、露天电影或戏班子演出为载体的表演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文娱表演,丰富游客夜间娱乐,将乐队LIVE、灯光秀、调酒表演等各式各样的元素与古堡民宿产品相结合,提升古堡型产品丰度与规模。
为丰富县城内夜间生活,体现当地生活和文化体验场景,主客一体化共享,鼓励现有商业综合体、大型商场超市、商业街区、图书馆、演艺吧、体育健身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调整业态、提升品质、延长运营开放时间,举办夜间时尚走秀、文化体验等活动,如人民剧团优秀上党梆子剧目《杨继宗》、《陈廷敬》、《山妹子》、《长江支队》等进行展演。构建夜赏、夜游、夜食、夜娱、夜购、夜宿“六夜”系列产品,打造一批“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商业氛围浓厚、宾客游人流连忘返”的夜间产品。
专栏三 夜间旅游产品 |
1、打造城市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在濩泽古城内开展多类型的夜间活动,提供多类型亲子活动,围绕濩泽古城,发展多姿多彩的酒吧、茶室、视听、网吧等文化娱乐设施,扩大夜间经济发展规模。 2、打造一批特色景区夜游业态 在郭峪古城、天官王府等重点景区,增加设置餐车、小吃夜市等夜间美食点,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定期推出以特色小剧场、篝火晚会、露天电影或戏班子演出为载体的表演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文娱表演。 3、打造一批特色“夜食”餐饮街区 在夜间经济商圈和生活圈开展深夜食堂特色餐饮示范街创建工作,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建设布局。 |
未来阳城将充分发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产丰富的优势,加大对文艺节庆、体育赛事、商贸会展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在资源整合、经济拉动、文化传承、民生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承办、协办、冠名等方式积极参与,丰富“卖点+亮点”等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内容,进行市场化开发、产业化运作,增强旅游文化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阳城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十四五”期间继续办好农业嘉年华、东方古堡文化节、蟒河猕猴文化节,同时着力打造“全域化、全时化、全民化”的全域旅游节事活动体系,以时间为轴序列展开不同节庆,给游客带来画卷般的诗意体验感。一是利用优良的自然环境,如在析城山举办草地音乐节,利用名人效应、活动聚集效应,在短时间吸引游客到来。二是基于阳城民俗、历史文化,吸引古堡文化、商汤文化以及山西民俗文化延伸的研学会议活动、机构落户阳城,举办商汤祈雨演绎、“东方古堡、诗意润城”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三是基于阳城农业基础,打造区域农产品交易、农业种植采摘体验等固定节庆节事。四是紧抓市场热点,适时选择举办摄影节、微视节、网红大赛等新媒体赛事活动,聘请国际国内知名大咖参与评奖活动,提升阳城品牌影响力。
阳城县连续举办了三届六次“中国阳城国际徒步大会”,累计有60多个国家,3万人次参与阳城体育盛会,让“悠然阳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走向世界。继续举办国际徒步大会、山地马拉松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注重对沿线乡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综合性文体赛事或单项文体赛事,全方位提升办赛水平,加大对户外赛事的营销,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以赛为媒、连接全国。实施体育场馆设施和户外休闲运动基地补短板工程,同时推出赛会惠民政策,针对赛事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如运动员或观赛游客可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交、优惠游览景区等,变文体赛事盛会为文化旅游盛会,以及开发一批面向市民的赛事活动,激发城市活力,营造城市健康生活的氛围。
专栏四 节庆赛事产品 |
1、打造一批品牌节庆项目 办好农业嘉年华、东方古堡文化节、蟒河猕猴文化节、商汤文化节、阳城美食节等。 2、继续办好户外运动赛事 举办“中国阳城国际徒步大会” 、山地马拉松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积极引进国内外综合性文体赛事或单项文体赛事,全方位提升办赛水平。 |
依托乡(镇)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优势产业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上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档次高、示范性强的农家乐集聚区、休闲农庄,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美丽乡村向休闲度假村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农田效益、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有机统一。
阳城县乡村旅游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其中阳城中部乡村旅游片区以磨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和中国农业公园绿道系统为依托,途径东冶镇、蟒河镇、河北镇、驾岭乡、次营镇、董封乡六个乡镇。要注重农文旅融合、农工旅融合、农商旅融合、农医旅融合、农艺旅融合,拓宽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多业共生、多方互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为南部山区百姓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注入新的活力。以文化为乡村旅游赋能,是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深厚,但往往缺乏普适性和广泛的受众。通过强化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文化创客引入,植入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打造一批以特色村落风貌为背景的网红打卡点,参与度和体验性极强的节庆文化活动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精品原创民宿,让普通农家小院穿上具有文化内涵的外衣,通过传统民俗文化展示、主客共度美好节日等,让地方民俗走进普通游客的内心,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承载乡愁文化记忆的圣地,以文化品牌植入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阳城县围绕旅游做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四届“农业嘉年华”,完美演绎了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科普性和趣味性深受游客厚爱,成为周边“旅游+农业”发展的典范。以阳城县现有的休闲农业为基础,融入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融合休闲度假、科普展览、教育培训、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多个相关产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打破零散、低端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延伸农业休闲产品,同时融入阳城县的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从简单的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向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研学教育、文创开发方向发展。打造创新性地“农业+文化”经济综合体,实现农业休闲文化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以阳城县乡村内特色民居为依托,发挥郊区山、水、林、田等优质环境资源优势,在阳城县特色乡居、民宿的基础上,开展“百村百院”产业配套工程,引入地产开发理念,聚焦康养功能,因村因院制宜,着力打造一批内部设施齐全、住宿体验舒适、独具阳城特色的村落、院落,满足不同档次不同类群的康养消费群体需求。通过营造返璞归真的乡村田园生活氛围,乡村文化景观建设,配套生活居住设施,完善主题建筑、街区及亲子园等休闲聚集区,植入生态美食、日用品、医疗、安保、物业为主的社区商业功能等手段,打造一批养老度假民宿、乡村度假庄园等乡村旅居养老度假产品,满足亲近自然、崇尚养生、山水养生、森林养眼的高品质旅居度假养老客群需求。
将“太行一号线”及联通重要旅游点的省道、县道、村道、农林道、登山道等道路升级为绿道,完善沿途分布的各类自驾车营地、服务驿站。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把绿道向乡镇腹地延伸,以绿道为纽带,结合绿道沿线各村庄资源特色,打造文创、徒步、骑行、运动休闲、体育赛事等各具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引导驿站、观光休息点、景区、农家乐、采摘园、中药材、农业园等产业和行业功能相互嵌入,进行优势组合、产业联盟。
专栏五 乡村文旅产品 |
1、开展建设及升级一批乡村文旅项目 包括西关村、原庄村、驾岭村、演礼村、郭峪村、大桥村、皇城村、尧沟村、上河村、义城村、孤堆底村、砥洎城、上庄村、屯城村、上伏村、洪上村、中寺村、蔡节村、磨滩村、蟒河村、次滩村、西丰村、石门沟、峪则村、马寨村、南安阳、土楼庄、松树岭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2、开展乡村节庆活动 举办蚕桑节、农业嘉年华、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农业丰收节等,以及引进各类体育赛事,将乡村绿道作为其中部分赛道,展示乡村美好风光。 3、建设一批乡村绿道 重点对现有绿道进行提升改造,完善沿线绿化、旅游标识系统、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
2020年9月,阳城县第三次举办山西·阳城(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这是阳城继2018年、2019年两次成功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后,第三次举办国际化的专业陶瓷博览交易展会。吸引了40多个国家地区的采购商、经销商现场采购,取得了丰硕成果,也让阳城真正走上国际舞台。通过建设阳城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建设特色街区、工美市集、工美小镇,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体验产品、文创产品,促进制造业和会展旅游业深度融合。
阳城县会展业发展应与本地产业特色结合,大力推进会展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会展形式从传统的静态陈列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于项目于一体。以文化做内涵,推行“会展三化”发展:展会内容的专题化,场馆功能的主导化,活动组织的专业化。深挖阳城县产业特点,会展主题以陶瓷、桑蚕、煤炭等为重点,同时重视会展业的文化内涵,围绕阳城县的远古文化、商汤文化、古堡文化等重点文化,召开中华远古文化研讨会、商汤文化研讨会、东西方古堡高层论坛等高端会议。
阳城县作为山西省红色历史文化组成部分,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晋豫边抗日纪念馆、太岳行署驻地、太岳革命烈士陵园、町店战斗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资源。
以成功申报革命文物密集区试点县为契机,梳理阳城县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内涵的文物、景点,进一步推动阳城县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在提升文物保护的同时,植入教育、科普、研学等体验内容,如“十四五”期间建设太岳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主题游览和研学,打造“太岳革命展”,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联各大资源形成主题游线,构建一批独具阳城县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形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力争推出一部轰动全国,叫响文艺界的问鼎之作上党梆子《满门忠烈》,以戏剧创作为载体,深挖革命红色文化,让子孙后代铭记阳城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光大先辈英勇的抗战历史,创造戏曲界的红色精品。
2018年,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自此,国家大力实施国家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阳城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28处。结合阳城县实际,围绕农耕文化、古堡民居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分类推进行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记录特色传统文化,讲述先辈革命故事,展现地域优秀传承,促进阳城县文化传承与活化,将文化传承发展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阳城县拥有大量的的古村落,建筑精美,风格独特,建筑工艺别具一格。除了对古村落建筑进行修复外,乡居建筑工艺传承的重点在于工艺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将阳城县所有的古村落信息进行统一整理,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古村落作为建筑专业学生的实习创作基地,如皇城相府,现存房屋有不少是百年老屋,有悠久历史的老墙、木雕窗棂,是晋城市范围内保存最好、数量最大、最具原始生态的民居建筑群落,通过网络综艺节目、古建筑设计展览周、动画制作中民居元素应用等活动将乡居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和传播出去,并与市场主体合作,推进传统民居乡居建筑文化在民宿中的应用。
整理村庄历史、名人乡贤、传说故事等,结合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乡村文化民俗“纪念馆”建设。作为村落发展历史、村落文化、村规村约展示之地,对乡村文化基因进行保护和宣传;也可作为新型农民培训、文化生活场所和返乡创客基地,提升乡村文化气息,建设村民文化自信,唤醒乡村记忆。丰富村史馆建设形式,不拘泥于简单的收集陈列展览,可根据当地条件,生产生活状况,通过日常用品使用体验,走近民居现场解说,把整个村打造成为活的展览馆,把过去的、现在的、乡土的生活展示给参观者,在全县范围内集中筛选打造20个有特色、有代表、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文化民俗“纪念馆”,打造成为乡村青少年教育基地。
乡村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农民以看电视、打牌下棋为主,文化娱乐方式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需求已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转换。通过村民小组举办读书会、故事会、运动会、庆祝传统节日等各种文化活动,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保存了乡村文化基因。培训纺织、刺绣、作画、书法、跳舞、唱歌等方式,既增加了村民增收渠道,又提高了当地居民素质,为乡村文化旅游开展提供基础支撑。
乡村食物来源以自养、自种为主,饮食顺应四季变化,菜品地域特色明显。生态饮食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的精髓,包括食材、餐具、发酵环境、烹饪方式、就餐文化等,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扩大宣传乡村美食文化,激发游客味蕾,成立阳城县乡村美食集合推广渠道,还可通过线上线下游客服务中心宣传当地美食,如阳城烧肝、润城枣糕、阳城杂割、阳城火锅等,培训一批阳城县民间名厨,指导居民在保持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美食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餐饮品牌运营商,重点帮助当地民宿、农家乐进行管家式运营管理,让餐饮美食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和体验的窗口。系列化开发阳城的土特产,如杂粮类红谷小米、黑豆绿豆、大红袍花椒等,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将健康和天然售卖给游客。
专栏六 历史文化名镇、村项目 |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 润城镇、横河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 皇城村、郭峪村、上庄村、屯城村、尧沟村、南安阳村、上伏村、府底村、固隆村、泽城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 町店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 大桥村、洪上村、孤堆底村、中庄村 中国传统村落28处: 皇城村、郭峪村、上庄村、屯城村、孤堆底村、南安阳村、尧沟村、上伏村、润城村、中庄村、匠礼村、洪上村、大桥村、月院村、西冶村、史山村、石苑村、章训村、中寺村、受益村 、下交村、下庄村、北音村、王 村、通义村、固隆村、泽城村、府底村 |
鼓励将远古文化、商汤文化、愚公文化、古堡文化等阳城重点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在影剧院、文化馆、乡村服务中心、民俗纪念馆等进行集中展示和元素利用,作为展示阳城本地历史文化记忆、文化创作和传承的平台。在固隆乡建设商汤发源地博物馆,展示阳城县的历史文化。
阳城县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古建总量达到1040处,以皇城相府、上庄古村、郭峪古城、砥洎城和安阳潘家庄园、洪上范家十三院为代表。将特色建筑符号融入城镇建设之中,尤其是在城市公共建筑、商业街、星级酒店、城市公园等场所重点融入,提升城市建筑文化内涵,展示地方建筑特色,彰显地方文化自信。
扩宽地方文化的展示渠道,在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北留游客集散中心、蟒河泥河集散中心等各级游客服务中心内,进行地方文化的歌舞表演、展览展示,作为城市旅游集散、旅游文化娱乐消费场所和城市文化旅游景点。
阳城县共有各类文物1323处,各级文保单位147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2处,市保96处,县保40处。呈现出文物古迹多、文保单位多,文物价值大,保护工作任务重的特点。
“十四五”期间要强化文物密集区建设,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上台阶:着手编制《阳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发展规划》;梳理完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稳步推进太行古堡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完成国保单位砥洎城瓮城、师帅府,市保单位中寨成汤庙保护修缮;按照程序推进阳城县委机关旧址迁移保护。
调查评估阳城古堡群的文化价值并进行造册登记,对濒危的城墙、建筑、院落、街巷等予以修缮修复。整理有关古堡的民间文学类遗产。展开古堡生态环境、民间建筑和特色手工业文化保护工程,整治城堡背景景观,保护传承建筑工匠和手工业艺人的技艺和方法。积极争取国家项目与资金,将古堡古村落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与国保单位保护修缮有机结合,与沁阳县共同推进太行古堡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和利用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和综合考评制度,加强对国保、省保重点文物单位的有效保护。继续推动重点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加快推进重大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历史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实施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健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巡查制度,推进各级保护单位保护与修复规范化和常态化。重点推进文物古迹保护工程申报工作。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责任,对需要抢救性保护的遗迹,采取必要的保护性修复措施。促进文物创新利用,开展旅游商品设计活动,以文物为原型,通过现代化设计,打造特有的文创商品。
阳城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项,国家级 5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充分发挥非遗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强非遗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建设,继续推进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开展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申遗工作,积极推动“太行古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非遗传承利用活动;实施传统、技艺工艺振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传统、技艺工艺品展示项目;推动非遗文化“入馆、进景区、进校园”,打造展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产品丰富的非遗文化精品;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挥非遗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体验内容。
坚持把阳城县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作为阳城县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强化政策保障,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着力抢救保护;鼓励支持对传统村落、民间传统技艺的发掘和保护,打造推出一批地方特色文化精品;鼓励支持各地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播形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鼓励旅游景区、村镇歌舞剧团创造出适合大众审美的、体现传统文化的演艺节目,在剧场、广场或景区中演出,丰富夜间活动。通过培训生铁冶铸技艺、焙面娃娃制作、琉璃制作、阳城烧肝、愚公移山故事等非遗传承工程,通过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文化元素,结合文化创意,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生产成旅游商品,并运用到旅游商品包装中。
一方面,加强对旅游者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从旅游者中寻找传承人,有利于从市场的角度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利用。另一方面,重视对本地居民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对各地现有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命名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资助传承人走出去学习、创造,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列入中小学课余活动中。
专栏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 |
国家级 5项: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焙面娃娃》《阳城琉璃》 《皇城九九重阳节习俗》《广禅侯的故事》 省级 17 项: 《阳城道情》《扛桩故事》《愚公移山》《阳城旱船》 《水村制糖》《阳城绵纸》《阳城裤马》《中庄秧歌》 《珐华陶瓷》《大树秧歌》《民间祈雨---打潭》 《阳城南安阳砂锅》《润城枣糕》《阳城烧肝》《李氏月饼》《阳城鼓书》《过赛》 市级7 项: 《竹叶体书画》《润城八八》《润城谷柿香醋》《酥果小食》《泥型铸锅》《甘锅炼铁》《西乡素席》《阳城焙面娃娃》《阳城琉璃》《法华陶瓷》 |
自然资源。阳城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主要是山地丘陵,平地较少,自然资源环境多样化,属于山西富水区。境内有历山、蟒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势主要表现在其生态环境能够满足高端药品对环境的要求。生态环境较好,可满足健康产业发展。
中草药资源。阳城山地所孕育的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包括山茱萸、连翘、柴胡等530余种,有国家保护的稀有植物9种如红豆杉等,这些中药材资源在各地争相发展医药产业的情况下可以保障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阳城县现盛产山茱萸、灵芝、党参和桑叶等中草药,未来可进一步进行规模化种植开发。除本地盛产的特色中草药外,阳城县目前还引进新的中草药进行试种开发,目前已试种七叶一枝花成功,七叶一枝花的经济效益显著,主要用于云南白药厂,目前主要从越南进口,这也可以作为阳城大健康产业的突破点之一,未来可以开发基于七叶一枝花的系列产品。
农业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阳城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阳城盛产高品质的小米、核桃、桑葚、棠梨、山楂、柿子等特色粮食和水果,还适合发展山猪、梅花鹿、麝等特色养殖,这些都可以成为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开发的原材料基础。
产业基础。已有相关医药企业落地发展。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研究院的瑞亚力公司在此发展。该企业主要生产体外诊断用抗原、抗体、抗血清、化学品和酶制剂等,属于中小企业范畴。其次,隶属于阳城皇城相府集团的皇城相府药业是目前新三板的上市企业,但该企业布局在晋城市,与阳城无关,当然,未来可以吸引该企业回阳城建厂。
第一,现阶段阳城县的大健康相关产业种类少,且布局零星,企业数量少,不成规模,缺乏竞争力。第二,交通条件较差,产品成本偏高,不利于引进技术和相关企业。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离大城市、机场、高铁等交通都较远,这造成了阳城县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之一。第三,本地人才外流严重,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因为阳城县自身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环境没有足够的优势条件吸引人才留下发展,这不仅造成了本土人才的流失,同时也不利于引进外来人才。第四,相关政策引导不足。阳城县还没有出台直接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政策,需对阳城县做了详细调研后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第五,阳城在中原经济区有边缘化态势,需要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
立足阳城县优质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旅游、农业、科研等多产业,前瞻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健康产业,集中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将阳城县打造成为:
大健康产城融合示范县
绿色康养圣地
发展康养产业,将康养产业与旅游业、休闲农业等进行联动式融合发展,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与“三产”(农业、健康产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与关联共生。
阳城县未来大健康产业布局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动物饲料和康养六大板块,重点在于药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第一,药品。阳城未来主打中药产业,依托阳城现有中草药资源优势,规模化开发阳城特色中药材,集中开发山茱萸、党参、灵芝三大系列的药品,对新引进的七叶一枝花等新的中药材进行试验性开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研发并生产系列化妆品、药品、保健品和食品,以阳城自己的品牌在全国连锁销售。
第二,保健品。基于山茱萸、党参和灵芝这三种中药材而开发的系列保健品是未来保健品的主打产品。此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利用阳城特有资源如连翘、枸杞、柴胡、金银花、五位子、丹参等,开发功能性的保健品,例如化妆品、钙片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未来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目标人群。
第三、功能性食品。未来以开发健康功能食品和品牌食品为主,以山茱萸、党参、灵芝、小米、杂粮、特色水果等为原料进行开发和生产,现有的食品企业需要全面转型升级,新的食品企业需要引入创意和研发团队,例如多糖体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与时俱进的产品,充分提升食品的附加值,拉长食品产业链,增加食品的规模效应。食品产业作为阳城大健康产业的延伸部分以及休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预计未来的年产值将达到40亿左右。
第四、化妆品。阳城县发展化妆品行业未来主要以研发为主。根据市场需求,以阳城县特色资源为原材料,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打造特色功效化妆品系列产品,收益较高。
第五、动物饲料。动物饲料的生产业主要靠技术引进和研发,以当地特色种植业为基础,进行研发生产,市场前景较好。
大健康产业园区。阳城产业园区规划包含阳城特色中医院板块、多糖体板块、疫苗和饲料板块、康养板块、研发和孵化板块。大健康产业园区主要以发展建设医药产业为主,在现有医药企业皇城相府药业集团和来自深圳的瑞亚力公司为基础,吸引更多的医药企业来此孵化,同时也要建立阳城县自己的医药企业,鼓励大家创新创业;与此同时,还要引进研发机构打造合作研发体系。基于对阳城实际情况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结合产业合作平台全科盟给出的建议,要规划建设演礼大健康产业园区。
紧紧围绕2020年山西省首届康养大会关于建设“康养山西、夏养山西”,阳城县全力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品牌,以健康养生旅游新业态为支撑,着力培育打造生态观光、农场休闲、森林康养、生态养生、旅居养老度假、户外运动、文化演艺等高品质康养旅游产品,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阳城县康养旅游知名度、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养身”“养心”“养性”“养智”“养德”的康养胜地。
根据晋城市首批百家康养特色村建设的精神,依托阳城县独特优质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优选“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沿线、古堡周边、A级旅游景区周边、县城近郊等区位好、人文自然条件好、底子好、组织强、品牌好、空间足的重点村,建设24个“晋城市首批百家康养特色村”。 发挥乡村在环境、生态、空气、山、水、林、湖等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康复疗养、避暑度夏、运动健身、书画写生等为主题的康养特色主题村落和高品质康养民宿,对康养村庄进行合理规划、丰富村庄业态、突出乡村特色。其中,至少打造3-4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康养特色村;东冶镇的大院庄作为阳城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起点必须重点打造,其余村落打造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康养特色村。
以产业引导为核心,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推动一批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建设,完善阳城县康养产业发展的模型。康养小镇以“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具有较好生态环境的特色小镇,有效延长产业链,促进阳城县“一二三产业融合”。根据当地不同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特点,发展融合不同产业体系的康养小镇。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森林养生、避暑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田园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
阳城县可以利用自有的森林、山水、古堡、农业园等旅游资源,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完善康养、疗养、养老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的度假、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打造康养旅游综合体。建设综合康体运动基地,大力发展以运动健身为核心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设施,登山健身绿道为串联,以多类型运动营地产品为特色,引进多样化户外运动俱乐部,积极争取国家级山地运动训练营地、国家级登山健身绿道落户,形成一个融合登山步道、山地自行车、定向越野等多种山地运动形态的康体运动基地。适应市场需求分类发展:以自行车骑游、田园自驾、低空旅游为代表的高端运动休闲项目;以漂流、水上运动、登山等为代表的大众运动休闲项目;以探险、徒步穿越、拓展训练、山地小轮车等为代表的户外特种运动休闲项目。
专栏八 康养旅游新产品 |
1、建设阳城县首批康养特色村 选择大院庄、押水村、李圪塔村、宫上村(石板庄)、横岭村、后则腰村、泥河村、中寨村、上桑林村、盘龙村、独泉村、东山村、龙凤村、南峪村、劝头村、皇城村五村联建、上庄村、中庄村、月院村、上伏村、杏王村、牛心温村、邢西村。 2、加快推进康养特色小镇建设 “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蟒河山茱萸康养特色小镇项目、西河乡特色度假养生小镇、现代蚕桑产业蚕桑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梅花鹿观光养殖基地项目、次营镇农业主题小镇联合体、固隆乡特色陈醋小镇、甜蜜小镇等。 3、打造一批运动康养综合体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运动康养综合体包括:析城山轻运动基地、小尖山运动公园、九女仙湖露营基地等。 |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主导产业领导小组,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各职能部门和产业园区领导作为成员,负责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在领导小组下设立主导产业推进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推进办公室下设大健康产业、康养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生态环保与新材料产业三个项目组,分布负责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协调,以保证资源的充足和合理分配。第一,要建设面向特色中药材、农产品种植基地,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阳城县中药材主要是山茱萸、灵芝、党参和各种瓜果、花类的种植,在现产量的基础上进行乡镇划片种植布局,规模化种植,深加工开发系列药品、保健品、食品,保健品和食品依托阳城产珍稀中药材。第二,要建立本土特色养殖基地,规模化开发和养殖,促进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前期调研数据,精准规划养殖区域,将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形成生态环保的循环圈,建立与生态环境兼容的特色和高附加值的两大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扶贫脱贫。
为了支持大健康产业更好的发展,建立大健康产业基金,对于基金建设,前期可通过全科盟与阳城县政府合作成立产业基金;后期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如企业、民间资本、外地资本等的加入,设立专业的管理办公室,监督基金的使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发挥基金的作用,一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阳城未来要重点发展研发驱动产业,着手大健康研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初期,以合作研发为主,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大学和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的合作,努力构建合作研发体系,开发能够产业化的特色产品。在后期具备了建立自主研发组织的条件,可以尝试建立阳城大健康企业自身的研发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
阳城大健康产业营销体系的建设要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营销策略,据此再进行线上线下的具体“分头营销”方案。第一,对于线上,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页宣传、微信宣传、电商模式、微店营销等方式去销售特色产品;第二,对于线下,全国布局则可以借鉴河南好想你红枣有限公司和宁夏的枸杞的营销方式,开设全国连锁的特色产品专卖店,采用“连锁联销+销售咨询一体化”的模式。
管理团队的组成要全面,主要包括政府产业管理人才和产业园区的管理人才,其中还包括产业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的人才。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发展政策,真正的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使产业管理团队的建设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在引进人才措施方面,可以采用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社会招聘中主要引进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适合培养管理者、带头人的人才,通过提供住房、五险一金、高薪、入股等奖励措施来招贤纳士;除此之外,针对校园招聘则可以以引进研发、技术等专业性较强、不要求社会经验的人才为主,通过在阳城的实际实践中学习成长,最终成为留得住、用得着的稀缺管理人才,同样可以采取高薪、股份、提供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基于阳城县没有客运铁路网络和航空的优势,建议先期重点发展自驾游,通过打造最美风景道,吸引自驾游客,变劣势为优势,打造晋豫旅游圈的自驾旅游目的地。
依托阳济高速、阳垣高速、阳杨线、析城山旅游专线公路、阳云旅游专线公路、秋川——后龛——天井旅游专线公路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沿途规划汽车驿站、自驾车营地,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晋东南交通枢纽,深化与山西、河南旅游圈的主动对接,加快连接珠晋豫旅游圈的旅游集散地建设。
建设明旭通用机场项目,依托在建的太焦客运专线铁路,在晋城站规划旅游专线,方便自由行游客,拥抱通用航空和高铁时代 。
继续优化内部旅游环线,继续完善提升旅游风景道,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最美风景道。形成串联皇城相府、蟒河景区、析城山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重点实施旅游交通、慢行系统、社会支持三大工程。以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交通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基地;以标准化、景观化的旅游公路构建旅游交通的骨架网络;以慢行系统实现与旅游景点的无缝对接;大力实施社会支持系统,加快完善旅游目的地客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完善自驾车营地、道路标识、安全防护设施,形成快旅慢游交通格局。到2025年,实现A级以上景区通达率100%。
旅游集散体系。依托皇城相府和蟒河游客服务中心构建辐射阳城县域内外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体系,依托旅游大环线沿线重点旅游片区及交通枢纽,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咨询网点,完善旅游咨询、交通、宣传、投诉处理、救援等服务功能,构建 3+n 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体系,强化旅游集散咨询与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品牌化”提升。
餐饮服务体系。分级别、分类型完善餐饮服务体系,在县城内建设餐饮名街、餐饮名店、高品质酒店餐饮,重视特色美食的开发,打造阳城县“非吃不可”美食系列;乡村美食强调“养生、自然”概念,开发特色农家菜、时令菜系等。制定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分星级酒店、主题餐厅、精品民宿客栈、高端连锁餐厅、特色餐厅等分别制定管理规范,不定期抽查,定期评定旅游服务质量与信誉等级。
住宿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多品类的住宿服务类型,丰富住宿业态和产品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多元的住宿体验和服务品质需求。包括国际化高星级酒店、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精品主题民宿、汽车旅馆、房车、自驾车营地等。根据不同住宿类型的客户需求特征,增加相应的文化空间、交往空间、活动空间、阅读空间等,将单一的住宿转化为立体的休闲体验。
购物服务体系。立足阳城县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特征,结合文化创意,引进创意旅游商品开发企业,进行市场化开发。将阳城的中药材、健康农产品,开发为“阳城农礼”系列;将阳城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发为“阳城文创”系列,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打造阳城区域特色旅游商品体系,成为阳城县旅游服务的第三大亮点。
娱乐服务体系。完善文化馆、书吧、酒吧、KTV、茶馆、电影院等娱乐服务设施,丰富面向外来游客的娱乐活动,同时创意开展面向本地市民的娱乐活动;推进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与旅游的结合,完善娱乐活动场所,丰富娱乐活动形式,形成“全县有活动、处处有欢乐、白天夜晚齐欢享”的娱乐体系。
旅游厕所建设。认真贯彻全国“厕所革命”精神。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在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数量、技术运用和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分重点有序建设。首先在重点区域,优先安排 5A、4A级旅游景区厕所、接待人数较多的 3A、2A 级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上旅游 厕所、重要旅游交通干线上加油站、服务区的旅游厕所、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厕所建设。构建厕所开放联盟,鼓励企事业单位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内部厕所,特别是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景点、广场、商业街附近的相关单位。抓好运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方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旅游配套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改变过去完全由政府包办公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 理等传统做法,节约政府人力物力投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标识解说系统。规划和完善旅游交通的指示和导引标识系统,实现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在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全覆盖,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及通往旅游景区(点)各连接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完善涵盖五大类型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注重旅游标识系统的主题化设计,重视标识系统建设的多语种、导向性、科普性、警示性、说明性和趣味性,形成完整易懂,准确明显,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的旅游标识系统。提高向导式解说服务。重点丰富向导式解说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不仅要对景点的背景、地貌、位置、形成原因、观赏路线等进行解说,还应进一步纳入有关地方文化、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和演示,提高趣味性和融入性。完善自导式解说服务,丰富语音解说、触摸屏等多媒体解说系统,在游客中心、车站、景区门口等提供旅游印刷品或二维码链入标识,完善自导式解说服务。
健全阳城旅游惠民便民制度。重点推进“三大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免费场所内涵质量提升和旅游券服务范围扩大等,加速构建覆盖广泛的免费游览服务系统;强化无障碍设施、标志牌等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以电信、银行、市政等环节与旅游融合,搭建旅游全过程服务系统。到2025年,基本完成三大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的系统建设。实现涵盖旅游景区、博物馆、公共游憩区等公益惠民资源的免费开放游览体系建设;出台针对特殊人群的更新更细致的旅游优惠政策;健全覆盖旅游全过程的通信、邮政、金融、无障碍等便民服务设施。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建设战略,重点构建全县多层级、网络化的旅游安全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责任到岗、责任到人”的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旅游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以全县散点有机布局的旅游应急救援和事故应急处理系统为突破口;以创新型旅游综合保险和赔付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完善阳城县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阳城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根据统一数据规范和信息采集标准建设,建设面向游客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建设阳城旅游中央数据库、5G网络设施、物联网设施。构建智慧旅游网络支持服务体系,开发智慧旅游门户网站,提供在线预订、景点介绍、虚拟旅游、旅游气象服务、地图导航、住宿推荐、餐饮推荐、购物推荐等服务。构建智慧旅游移动应用服务体系。开发“掌上阳城”手机客户端,推出“一部手机游阳城”。开发全域旅游一卡通,逐步扩大旅游信息电子屏在县域内主要酒店、景区、人流集中的车站等地的投放范围。
旅游公共安全体系。健全旅游安全常态监管系统,加强日常安全监督和治理力度,建立实时信息发布、危机预警等信息平台;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建立健全以安全景区、安全饭店、安全建筑、安全交通为核心的安全旅游标准体系,推行安全旅游产品、安全旅游企业认证制度;重视旅游发展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资源核心区的保护。建设“四位一体”旅游安全救援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安全政策法规子系统、旅游安全预警子系统、旅游安全救援子系统、旅游保险子系统。构建全方位景区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各类安全防护设施,构建景区安全警示系统,建立景区安全救助系统,建立恶劣天气预报系统。
强化组织力量。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以及社会力量,加强与省、市各有关部门的衔接,对应和分工落实,强化领导和工作统筹,细化明确具体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会展、康养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文旅会康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文旅融入机制。强化文旅在城市发展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旅产业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文体服务品质,健全现代文体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出台文化旅游行业运营秩序的保障政策。鼓励和支持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以加快旅游交通体系、旅游集散体系、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厕所系统等服务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升级,确保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到位。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链延伸政策。鼓励旅游与文化、会展、健康、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政策。并进一步鼓励国内旅游市场拓展与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构建新型营销机制,整合营销推介平台和渠道,建立常态化、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营销体系。
完善土地供给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和山西省颁布的旅游用地政策号召,完善土地供给政策,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管理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优势旅游资源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积极支持利用荒山、荒地、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优化支出结构,提升预算资源分配科学性、合理性,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支出。强化预算执行,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确保各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多渠道整合文体旅游发展资源,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规划重点领域。同时,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建立文旅投融资平台。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推进“旅融”经济合作,通过乡村银行、城市银行改制,探索成立旅游专业银行。大力推动旅游业综合性授信业务,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探索适合旅游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深化文旅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化文化旅游部门与金融系统的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管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鼓励社会化资本投资旅游业。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鼓励支持本地国有企业入股投资本地旅游产业。鼓励市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民间资本、农户等参与旅游开发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阳城县政府、旅游企业与银行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文旅集团的联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发展搭建资本战略合作平台。
建设高层次文旅人才队伍。加强阳城县各乡镇街道、景区管委会党政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主要领导,注重选派懂旅游、善抓旅游的党政班子成员。加强对涉旅部门、重点旅游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坚持县内重点培养与引进县外战略力量相结合,打造高素质旅游企业家人才队伍。
建立文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与晋城市内相关院校合作,扩大旅游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旅游职业教育水平,推进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旅行社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新型文旅培训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取订单培训、网络培训、现场实训、挂职交流、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五支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鼓励旅游企业吸纳大学生假期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短期培训,为“旅游强市”提供人才保障。
创建全域绿色环保景区。推动景区节能减排工作,创建绿色景区。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有效控制和防止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提升绿色旅游发展水平。一是推动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创建生态文明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森林旅游示范基地。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节能节水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二是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三是加强旅游环境动态监测。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
推动生态共建共享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发起形式多样的环保行动,大力宣传“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全民环保理念。注重在社区、企业进行的生态共建共享宣传,使得生态保护行动成为市民的日常行动。特别关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和运用。调动文化产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探索组建面向全县文化企业及科技企业的统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委托管理服务,为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鼓励文化企业加强对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工作。推动建设高质量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库,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加强知识产权品牌建设。引导文化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厚植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培育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培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利用文化消费平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阳城文化旅游知识品牌数据库。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功能 |
属地 |
建设时序 |
建设内容 |
投资规模 |
01 |
皇城相府旅游区提升项目 |
文化体验、休闲观光 |
北留镇 |
2021-2022年 |
全面提升皇城相府、相府庄园基础设施与品质品位;落地系列IP文创产品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将明清科举文化打造成让游客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项目。 |
3.5亿元 |
02 |
蟒河景区5A级景区创建工程 |
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 |
蟒河镇 |
2021-2022年 |
5A景区标准,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主要建设项目:按5A景区标准,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二期风情小镇建设、区内水上游乐设施,索道、观光电梯、玻璃观景平台等。 |
20亿元 |
03 |
析城山(昆仑丘)景区提升工程 |
山地运动、康体休闲、红色旅游 |
横河镇 |
2021-2023年 |
建设总规模96000平方米;建设内容:景区、景点、景区道路、生态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上山索道、民宿项目、自驾车营地、析城山汤庙等项目;远古文化场景打造、餐饮、酒店建设、低空游览项目、3D模式推演析城山(昆仑丘)。 |
15.2亿 |
04 |
商汤发源地博物馆建设项目 |
文化、展览、体验 |
固隆乡 |
2021-2022年 |
商汤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园 |
0.96亿元 |
05 |
阳城县“四馆一院”项目 |
文化体验、文化科普 |
县域中心 |
2021-2022年 |
阳城县综合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 |
4.5亿元 |
06 |
阳城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 |
文化展览、非遗传承 |
县域中心 |
2022-2025年 |
围绕阳城工艺美术馆、琉璃展览馆,做好工艺美术资源梳理、普查,建设传统工艺美术数据库、非遗传承基地、重点打造绣活、琉璃、中医药生产为重点的非遗传习展示基地,建设特色街区、工美市集、工美小镇,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体验产品、文创产品,打造市级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 |
3亿元 |
07 |
蟒河山茱萸康养特色小镇项目 |
康养、度假、休闲 |
蟒河镇 |
2021-2023年 |
规划布局为六大区块,即:旅游服务综合区、村民搬迁安置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山茱萸康养度假区、文化创意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430亩,其中,居民用地171亩;商业服务用地100亩;公共服务管理用地33亩;环境设施用地2亩;道路用地100亩;绿地与广场用地24亩。 |
4.2亿元 |
08 |
九女仙湖旅游区提升工程 |
水上游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 |
北留镇 |
2021-2023年 |
重点提升核心景区游览设施和服务基础,建设露营地、度假民宿等新业态。 |
2.5亿 |
09 |
中国(阳城)陶瓷小镇项目 |
产业升级、商贸旅游、文化体验、居民休闲 |
凤城镇 |
2021-2025年 |
打造集发展陶瓷产业、展势陶瓷文化、融合特色创意、体验古堡民居、鉴赏民俗风情、品味休闲旅居于一体的陶瓷元素特色小镇。 |
30亿元 |
10 |
现代蚕桑产业蚕桑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
文化体验、休闲度假 |
县域中心 |
2021-2022年 |
建设蚕桑文化体验园、休闲农庄、乡贤园、采摘园、蚕桑产业园等,以鲜明的特色融合全市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中。 |
5亿元 |
11 |
阳城琉璃振兴计划 |
产业融合、文化创意 |
凤城镇 |
2021-2025年 |
规划建设琉璃特色产业园、陶瓷琉璃城、陶瓷琉璃研发试验基地,推动“乔氏琉璃”生产供应基地建设。 |
8亿元 |
12 |
濩泽古城建设项目 |
古城保护、文化体验、城镇风貌提升 |
县域中心 |
2021-2025年 |
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城上城”文化商业旅游综合区;成为展示华夏文明、地域文化的历史博物馆;成为西安、洛阳、山西中部旅游大三角中的根据地和中转站 |
77亿元 |
13 |
晋城古堡群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 |
文化遗产保护 |
—— |
—— |
开展晋城古堡群的申遗工作,促进古堡群、建筑艺术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晋城古堡群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典范。 |
9亿元 |
14 |
阳城珐华创意文化综合体 |
文化创意、文化体验、商贸购物 |
凤城镇 |
2021-2022年 |
—— |
—— |
15 |
梅花鹿观光养殖基地项目 |
生态观光、动物科普、休闲度假 |
蟒河镇 |
2021-2022年 |
以梅花鹿为主题的林下生态观光园。项目融合梅花鹿林下生态繁育养殖、梅花鹿知识科普馆、梅花鹿与山茱萸深加工康养产品为一体。 |
0.48亿元 |
16 |
城西商贸城项目 |
购物、商贸、住宿、娱乐、休闲 |
凤城镇 |
2021-2022年 |
集游、购、娱、健身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
1亿元 |
17 |
阳城中国农业公园 |
农业景观、生态观光、田园度假 |
次营镇、固隆乡、演礼乡 |
2021-2022年 |
主要包括“一心一路一带一街八门十园”项目,以营造都市人生活的第三空间、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4.0时代为目的,规划集“节令文化展示、大农业养生、蚕桑文化交流、自驾骑游徒步、乡村田园慢生活”功能于一体,建设“景村互融,农旅互依,城乡互动”的晋东南“农耕文化实景体验馆”,打造国家4A级景区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
9.6亿元 |
18 |
阳城现代农业产业园 |
产业提升、休闲农业、 |
全县 |
2021-2022年 |
—— |
—— |
19 |
固隆乡商汤文化园 |
文化体验、商贸、居住 |
固隆乡 |
2021-2022年 |
游客接待中心和商汤文化博物馆等。 |
—— |
20 |
古村落综合环境整治 |
旅游、休闲、文物保护 |
全县 |
2021-2022年 |
—— |
—— |
21 |
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阳城段工程 |
旅游、休闲、交通 |
全县 |
2021-2022年 |
—— |
—— |
22 |
阳城县明旭通用机场项目 |
旅游、休闲、交通 |
全县 |
2021-2022年 |
—— |
—— |
23 |
太岳革命纪念馆 |
文化、旅游、休闲 |
全县 |
2021-2023 |
改建太岳革命纪念馆,开展“太岳革命展”展览。 |
576.5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