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16 字方针,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稳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文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县共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323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158处、国保9处、省保15处、市保85处、县保49处、古建筑1040处,含古民居633处,古民居为全国县域均值的6倍之多。
以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天官王府、布政李府、上伏古村、屯城等为代表的古堡古民居,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我县又被誉为“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近年来,我县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县域文物资源和珍贵馆藏文物。
同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积极与上级文物部门沟通,争取梯次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累计争取国家、省、市资金近亿元,县政府投入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亿元,先后对9处国保、12处省保、12处市保、8处县保、160处古民居院落本体进行保护修缮,对6处国保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对重要关系。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为了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我县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发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植入文化、情怀、体验、旅游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文化厚重的东方古堡大景区,让历史在活化利用中不断延续。深入挖掘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品牌精心打造,让其项目化、产品化、形象化,最终转变为经济效益。
用文化塑造形象,丰富内涵,弘扬个性,打造高地,我县先后打造了《再回相府》《王府往事》《砥洎风华》等实景剧,同时本着积极培育引导,鼓励先行先试,释放发展活力的原则,将保存完好及修缮完整的古建筑博物馆化,鼓励、引导、培育晋城市地域特色博物馆两批12家。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推进文物资源“活"起来,加强日常维护与巡查,切实守牢文物安全的底线红线,为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贡献阳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