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关于对县人大第十七届第五次会议第7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09-27 发布机构: 县文旅局

陈广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太行古堡核心区区位优势,增强县级层面保障,助力全县古堡类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4年,我局将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深入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各项工作,依托集中成片的古堡民居资源,统筹保护、文化分类、突出重点、科学利用,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省级文化型古堡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地,推动我县古堡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我局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一、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点亮阳城文物保护“引路灯”。工作实施至今,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1亿余元,县政府投入5000余万元(古堡民居补贴22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亿元,保护修缮国保7处、省保3处、市保13处、县保2处、古民居院落110处;治理环境9万余平方米,拆除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非文物建筑2000余间;在道路两侧设置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牌标识,内部进行文化内涵展示。

二、保护开发利用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文物密集区,培塑晋城古堡“风向标”。2017年至今,共投入2亿余元,其中上级资金6000余万元,引导社会资金、招商引资1.5亿元,完成润城片区——润城、上庄、中庄三个“试点”村40余处建筑的保护修缮、立面改造、景观创意,拆除非文物建筑200余间、治理环境2万余平方米。在郭峪、中庄古民居院落中植入高端民宿,使游客能“走进去、住下来”。在晋城市申遗的6处特色古堡中,阳城县独占皇城堡、砥洎城、上庄古堡3处。

三、实施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片区品质提升项目,助力文旅融合打好“持久战”。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按照举龙头、提品质、创品牌、强融合、重营销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全产业链,深入实施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片区品质提升工程,总投资14.7亿元,包括五大类20个子项目,逐步实现“由2小时游变2日游,日接待3000人次变3万人次”的提升目标。

通过改造提升游客中心,配套房车营地、黄金沙滩等景观,打造康养中心,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修缮侍郎寨、白云观等景点,完成周边环境整治;通过更新维护设施设备,对酒店提档升级,完成片区整体提升;通过邀请袁家村和忻州古城团队编制小吃街规划提升方案,引进知名品牌连锁餐饮和30多家地方特色餐饮,丰富片区业态;通过在太原举行的高铁冠名首发活动,持续叫响“东方古堡 帝师故里”品牌,再次创新宣传营销推广模式。

四、启动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阳城段)工作,奏响阳城文旅融合“最强音”。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阳城段是阳城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泓清水入黄河要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环境治、交通畅、文化兴、布局优、产业旺、生态美”的工作目标,系统性实施的重大牵引性工程。2023年以来,阳城县坚持理念引领、规划先行、项目支撑、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共建共享的思路,围绕破题、解题、答题,不断探索实践,将“提、出、创”贯穿始终,以国保单位砥洎城为核心,活化利用文物,投资5.4亿元,实施项目13个,加强修缮整治,丰富业态供给,畅通周边路网。

投资1亿元,制定《砥洎城文物保护规划》,完成4000余平方米房屋拆除、2公里巷道铺设、5000余平方米立面整治及周边3万余平方米整治,对城内15个院落、230间、2760平方米闲置住房进行统一收储,对接引进市场主体统一建设运营管理;投资6000万元,打造大型实景剧《砥洎风华》,在城内植入《八方来客》等5场沉浸式互动演艺,新增4处、500平方米打卡墙,新开发文化衫、随身挂件等文创产品30余种;投资3.8亿元,拆除2座高速收费站,新建3座跨河大桥,新建改建5条、26.5公里道路,推动旅游线路形成闭环。

五、传承红色基因。对红色文化进行梳理,高质量汇编《英雄阳城——红色文化遗址资料选粹》一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阳城人民在中国红色革命史上的伟大斗争、伟大牺牲、伟大贡献;相继指导开发建设了上河、中寺、暖辿、孤堆底、坪泉、枪杆、张家庄等一批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六、挖掘文化内涵。继明清院落大型实景剧《再回相府》之后,省文旅集团又在天官王府打造《王府往事》,县文旅集团在砥洎城打造《砥洎风华》。在成功打造上党梆子戏曲《长江支队》的基础上,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县人民剧团新创现代上党梆子剧目《满门忠烈》《煤海云帆》,在全市公演。

七、打造特色博物馆。将保存完好及修缮完整的古建筑“博物馆化”,培育晋城市地域特色博物馆两批共12家。

文物整体活化利用率占全县文物总量的10%左右,程度不高。造成文物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1.部分文物开发利用价值较低。众所周知,文物具有社会、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沁河流域古堡文物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多数经过开发已发展成为知名的旅游景区、特色民宿、商业街区和博物馆。西南片区大部分古建筑及古遗址等比较分散,保护现状较差,塌落严重,相对而言开发利用起来价值较低。

2.农村民居古建文物权属混乱。我县文物民居较多,点多面广分布在广大农村。一些民居古建筑、由于交通不便、采光不好、所有人多等种种原因而遭废弃,大部分古民居属私有产权,无论保护还是利用上,难度均比较大。

近年来,文物旅游中心继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阳城文庙、寿圣寺及琉璃塔4处国保单位进行了保护修缮、对羊泉大庙、中寨成汤庙、刘西府君祠、封头汤帝庙拜亭、上庄古建筑群5处省保单位进行了修缮。对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险和维修。

陈广富代表,再次感谢您对我县古堡文旅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帮助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一流,精准发力、敢干干成,助力全县古堡类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管副县长:

单位负责人:        承办人员:郭超

联系电话:4226263    


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