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红薯、开发红薯深加工产品、举办红薯文化节、开办新白岩书院研习堂、开设田间课堂、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近年来,晋城市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行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深挖资源禀赋优势,拓宽产业富民路径,擦亮人居环境底色,打造文旅康养村庄名片,不断丰富和深化“千万工程”的内涵,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图景。
公司围绕红薯特色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发挥科技对提升优质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红薯脱毒种苗繁育、订单化基地种植、红薯订单收购、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大功夫,“甜蜜”产业链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具有阳城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一纸“契约”诺千金,助力千户产业兴
为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推动红薯产业发展,绿野公司采取“入股自由,退股自愿,分红返利,无偿供苗,包购让利”的办法,鼓励广大薯农入股加入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薯农签订保质保价统一回收合同。
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机械化起垄和收获服务,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品牌化运营”的“六统一”订单服务管理办法,凡薯农栽植红薯面积超过1亩,合作社无偿供给红薯种苗。订单农户投入合作社资金(10000元为一股),每股年底享受合作社6%保底分成,红薯收购价,每斤又高出合同价0.05元。
“我供苗,你栽薯,包收购,价兜底。”让广大薯农心里有了“底”,吃了“定心丸”,不为价格担心,不为卖不出忧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带动了我县红薯产业的迅猛发展。今年,合作社入股社员达到117余户,带动3600农户栽植红薯,面积达到5600多亩,涵盖我县町店、北留、凤城、润城、次营等11个乡镇3240户,沁水县端氏、嘉丰等4个乡镇360户,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三方合力搭平台,“薯香”文化放异彩
文化兴则产业兴。如何扩大“中国山地”红薯知名度、美誉度,绿野公司在推进红薯产业全链发展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育红薯产业特色文化。
多年来,町店镇政府、凌家沟村与公司三方联合连续举办四届“红薯文化节”,为增村、凌家沟、刘家腰、花园条等村3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新鲜红薯上市,每斤价格卖到1元钱,油糕、毛头丸、薯业丸等特色小吃、特色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每届前来体验感受红薯美食人数达到2万余人,营业收入达到25万余元。
创办的“一米薯园”被认定为市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连续几年全县中小学生前来基地挖红薯,制作美食,参加劳动锻炼,体验劳动艰辛,感受劳动之美。2023年,公司获得山西农业农村厅授权的《山西供应深圳农产品基地证书》,公司鲜薯直接进入深圳市场销售,公司认证的绿色红薯种植基地达到3700亩,供深圳的“圳品”红薯种植基地达到2900亩,每年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定期开办红薯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专业团队现场教学;组织公司人员、种植红薯农民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今春,“新白岩书院研习堂”挂牌开班,迎来七批客人到公司红薯生态园参观学习,他们不仅品红薯美食,获取到红薯“真经”,特别重要的是他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有的“蠢蠢欲动”,有的当即行动,加入到红薯产业发展的大军。公司规模的扩大、产品进入市场的销售,吸引了上海米派公司慕名前来合作、洽谈业务。
“五位一体”赋动能,产量翻番添“薯”光
红薯被称为“救命粮”“末日粮食”,不择地,耐贫瘠,耐雨水,但因栽植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摸索,综合国内外同类机械的优点,在红薯栽植机械化方面,改进推出了适合我县丘陵山区“施肥、旋耕、起垄、覆膜、压滴、灌带”一体化小型农机具。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民朋友栽植红薯的积极性。今年,公司无偿为北留祟上村、凤城阳高泉村、寺头安上村、芹池阳陵村、町店凌沟、柴凹村、润城润湖景区等基地400余亩红薯提供价值10万元的黑地膜、滴灌带等农用物资。
立夏刚过,公司拖拉机一体化作业在田间往来穿梭,一边施肥旋耕,一边起垄、覆膜、压滴、灌带。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示范滴灌带连接、平栽器平栽红薯苗技术。薯农在田间插苗栽植,往滴灌带充水,一片繁忙劳动景象。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错落有致,迎风摇曳,孕育着新“薯光”。
一体机采用起大垄、起高垄,覆黑膜,一次性作业完成了传统农活“施肥、犁地、起垅、布管、覆膜”五道工序,平栽器平栽红薯苗技术,一次性完成传统栽植红薯“刨窝、压苗、注水、回填土”的四道工序,人均一天栽植红薯面积达1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每亩节约作业和除草工本费400多元。
阳高泉村原计划栽植50亩,看到一体化作业省力、高效、快捷,当下拍板又追加50亩,该村负责人表示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栽植面积,力争达到600亩。北留镇祟上村万丰农场,2023年试栽植普通红薯20余亩,单产达到6000多斤,一亩地除去投资、人工工资等一切费用,净收入可达1200多元,收入非常可观。
今年,绿野公司采用一体化作业,一下子将面积扩大到70余亩,帮助村里6个中老年人解决长年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季节性为30余人提供临时就业,人均收入5000~6000多元。当谈及栽植红薯的前景时,农场负责人李明高兴地说:“栽植红薯比种植玉米强多了,稳产高产,收入是玉米的2倍,明年农场计划再扩大面积,达到100亩。”
从话语中看得出,他对栽植红薯是信心满满,抱有很大希望。近期,寺头乡红薯基地负责人在田间随机抽样测产,每窝都在2斤以上,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基地负责人惊讶地说:“真怕人呀,没想到红薯能结这么多,这么大,还是今年天公不作美,要是雨水充沛的话,亩产10000斤,一点问题也没有。”
“三粉”溢香出太行,万人创业走四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品牌,让产品走向大市场,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绿野人把目光投向“红薯美食、红薯文化节、红薯研学劳动教育”三产服务业,提出“一店跨三业”的新思路,既开店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还开展实用技能教育培训,基础工程、基本功底已打扎实。今年,建成4座鲜薯储藏窖,可储藏新鲜薯1500余吨,大大延长红薯的存放时间和鲜薯市场销售时间,通过错季销售实现产值翻番,既满足当地市场供应,还可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全国各地。
投资300余万元,正在建设的“阳城三粉”(酸辣粉、羊汤粉、肠粉)“全国连锁店”供应链基地改扩建、上档升级技改项目厂房主体已完工,机械设备、流水作业生产线已进入安装阶段,预计8月底9月初方可投入生产。“十一”黄金周在阳城等地将有六个“老孔家红薯粉”“三粉”连锁店开张营业,给农民朋友带来就业的机会。
走进绿野生态公司,机器轰鸣,电弧闪烁,工人师傅正冒着炎热酷暑打孔、拧丝、接线安装作业,一派紧张繁忙的劳动景象。“三粉”生产线运营投产后,将为当地7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阳城三粉连锁店”将对标福建“沙县小吃”全国连锁店,带动阳城1万人走出家门,在全国各地开设“阳城三粉连锁店”,把“老孔家阳城三粉”打造成中国山地红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文旅康全产业经营示范区。
总经理孔东东说:“一斤红薯售价7毛钱,6斤红薯生产一斤好粉条,加工使红薯价值翻倍,而一斤优质红薯粉条售价10元,配上各种调料,可做成6碗酸辣粉,一碗酸辣粉市场售价7元,餐饮化后净增值将超过3倍。一个门店按10~20万元,1万家门店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何乐而不为?”
村企携手大有为,产业兴旺村和美
过去,孔家沟“村前一道沟,草长污水流,遍地乱石头,行人绕着走”,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村党支部与绿野公司协商达成意向,村无偿出让沟沿岸作为公司后期发展经营场地,公司负责沟道防洪、排污、绿化等各项环境治理,村企携手合作赋能,宜居宜业焕发发展活力。公司累计投资30万元,打水泥地基150米,圈涵洞150米。
昔日“脏乱差”的乱沟,经过有效治理变得宽阔平整,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同时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变得“美丽”与“实用”,村民一边种红薯,一边在门前公司就能上班挣钱,群众高兴地说:“环境变了样,产业势头旺,领导见识广,作为有担当。”现在的孔家沟村环境优美,人和景明,村企齐心合力,干群关系和谐,绿野公司产业兴旺,生意兴隆,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红薯种植产业的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它以产业兴旺为着力点,带动了经济发展。如今,红薯已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圪瘩”。“栽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连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
站在新的起点,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产业,发掘特色,突出特点,在“千万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红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一根红薯秧种出的“甜蜜”产业链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合力,“甜蜜”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精,在阳城乃至晋城大地开新花,结硕果,群众的“钱袋”鼓起来,幸福生活甜起来、美起来,为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金疙瘩”映红乡村致富路,“小红薯”书写出乡村振兴最新、最美的华丽篇章。
作者简介:郭扭雄,阳城县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爱好音乐、写作,主持编撰《乡愁记忆》,有多篇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