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以董封为中心的西南片区曾经是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太岳第四专署、牺盟抗日第四区政权机关、太岳四军分区抗大分校、太岳军区军工部化工厂转驻地或所在地,中共晋豫区党委机关报《晋豫日报》1942年1月在柴圪塔创刊,中条区高级军政干部会议1942年5月在上河召开。除此之外,国民革命军85师和预八师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中队第212旅57团也曾在此驻扎。著名的1940年国民革命军第14军董封抗战和1941年武士敏部董封抗战就发生在董封、临涧、桐窊、郭马一带,成为中日军队决战的主战场之一。
抗战爆发后,我党在延安到晋冀鲁豫建立了千里交通线,沿线设立了数十个兵站。在阳城县境内4个兵站中,就有莲花山和次滩兵站在董封境内。莲花山兵站有30多个武装人员和交通联络员,站长张立富,先后承担护送干部18次118人次,搜集日伪军事情报16份,特别是革命志士杨元兴利用兵站设在自家院内的条件,主动为兵站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被推选为莲花山自卫队排长。次滩兵站为阳城和垣曲的通口站,始建于1938年9月,站长罗光彪是一名老红军,兵站有两个排的武装人员。次滩兵站曾安全护送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通过交通线。1940年4月,该兵站奉命撤销,完成了历史使命。
1940年4月,日军盘踞县城后,国民革命军第14军第83师驻索泉岭一带,第85师驻董封临涧。7月18日,县城日军进攻南山,83师诱敌深入,日军一路从侯井沿周壁岭攻董封、临涧,二路攻莲花山、郭马庄、白龙庙。83师在师长陈武的率领下同敌人展开激战,日军死伤百余人,在抢渡董封河时淹死80余人。85师紧密配合,把侵入临涧之日军击退至董封北岭,日军死伤600余人,14军伤亡200余人。
1941年5月7日,日军在其空军掩护下,分四路向中条山发动全面攻势,其第41师团及第四独立旅团一部,向阳城董封镇东国民革命军第98军阵地攻击。此次战斗持续7天,异常激烈,共歼敌300余人,98军伤亡500多名。
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阳城的“工合”晋东南、晋南事务所大力组织发展工业生产合作社,在配合共产党八路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和对敌伪进行经济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工合事务所不但支持根据地发展生产,支援抗战,还为本地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的供销合作干部,如岩山村的燕凤英就是典型例子。1942年,为了粉碎日军对解放区的封锁和“扫荡”,对敌开展经济斗争,根据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局首先在口岸设立商店的指示,先后在临涧、岩山、董封等地设立了十几个商店,经营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产品,并由西冶等商店通过济源、孟县商贩出口阳城的特产和粮食,购进食盐。另一路由临涧、董封、中村及翼城商店,通过安泽、浮山等地商店出口阳城的蚕丝等,购进棉花,然后由董封等内地商店将棉花发给农村妇女纺花织布,不仅解决了抗战部队的被服问题,又解决了群众的穿衣吃饭问题。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太行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由岳北、岳南深入晋豫边中条山视察指导根据地开辟工作期间,在连续遭到日伪军围追的情况下,当月27日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上河村召开中条区高级军政干部会议,提出了要安定群众情绪,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实行减租减息,确定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为我党、我军进一步开辟、扩大、巩固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政策、组织基础。
上河会议后,晋豫区党委和阳城县委、各区委的有关同志分别在10余个村庄蹲点,开展试点工作,其中丁野(山西五台县人)在柴圪塔村,王璜(山西浑源人)、栗西木(刘希文,辽宁铁岭人)在岩山村,石明在横河村,李超在寺坪村,张文珍(女,河南孟县人)在水头村,秦斌、宁烈(山西平陆县人)在上河村,苏克在董封村等。晋豫区党委妇工委书记王竞成同志及时总结柴圪塔村丁野工作队经验,以点带面,进行推广。1942年9月,在王竞成蹲点的煤坪村,集训了各村“双减”委员会成员。1943年4月,在晋豫联办驻地柴圪塔村召开联合斗争千峰寺、铁盆嶂恶僧大会,苦大仇深的贫苦佃农纷纷上台愤怒控诉,还请来柴圪塔、索泉岭、岩山、临涧、暖辿等村代表支援。岩山村斗倒了大地主“合泰号”上官恒元。煤坪村大地主王应钟在其兄王铸九(抗日区长)帮助下,响应抗日政府号召,主动退租退息,被群众称为“开明地主”,抗日县政府赠送其“开明公正”门匾。
1943年初,岩山村民兵分队长上官忠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上官广云、张土旺、上官乾云等四户首先组织起来,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劳武结合的互助组,从备耕到下种和管理,白天瞭望敌情,黑夜站岗放哨,保护村民,并且联系了上官双土、赵家旺上官刘成、上官酒川等四户组织了青年民兵互助组。到1944年,全村各类互助组由原来两个发展到55个,上官忠有被村民选为全村劳动英雄第一名,在阳南抗日县政府召开的劳模群众大会上,政府奖给他犍牛一头,他本人名列“阳南十秀英雄榜”。由于成立了互助组和合作社,第四区妇救会连续两年提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军鞋7000余双。
1943年,太岳四军分区在松树庙村创办了抗大分校,五十余名学员有八路军干部、平津和东北流亡学生,还有各抗日机关选送学员。在抗大分校,不仅开设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政治理论课程,也教授射杀、刺杀、投弹等三大军事技术以及游击战、阵地战、麻雀战等军事战略战术。松树庙抗大分校开办了一期,学员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太岳四军分区所属部队。
1943年4月16日,日军第36师团一架飞机在从河南安阳返回临汾途中,在董封镇上空因油料短缺迫降在河滩。董封村长燕开灿设计让民兵买小锁引诱敌人进入后小河,然后带着通讯员燕世秀诱敌带领民兵抄小道在青崖设伏。在附近田里劳作的群众及闻讯赶来的淘河小学学生,还有紧急集中起来的次营联防区民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战。经过两小时围追堵截,活捉了日军大佐和中尉,缴获转盘机枪两挺,手枪两支。联防区民兵受到了太岳支队首长尤太忠和分区司令员唐天际的表彰,并奖励步枪7支,锦旗一面。
赤红沟战斗是1943年秋冬发生在西南山区的柴李圪塔地方联防民兵为了保护公私粮食七战七捷,成功击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和伪军的经典战例。当时,柴李圪塔联防民兵队组建还不到一年,仅有17个人,凭着熟悉的地形和复杂的地势,在民兵指挥达保贵带领下,同敌人展开游击战,连续七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日伪军死伤惨重,保卫了粮库安全。时任抗日县长刘裕民在阳城县反“扫荡”殉国烈士纪念祠亲自撰写碑文,描述了柴李圪塔民兵大战赤红沟的英勇场面。
1943年底,太岳第四专署从横河镇苇园坪转驻董封黑虎村,专员郭清文,副专员刘北斗、刘裕民,秘书主任孙裕之等带领机关干部在这里宣传抗日,发展生产,支援前线,锄奸铲特,训练抗日干部,还将柴李圪塔与横河地区减租减息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所管辖的八个县。
1945年初,为了适应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四专署广华医院在董封镇开设分院,把所在地的医药卫生人员,如燕开钰、燕秉义等组织起来,为群众服务,为抗战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阳城创办的第一个人民医院。
总之,从1938年至1945年,以董封为中心的西南片区人民在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顽固派及阎匪军的艰苦斗争中,始终坚守着这块牢固的阵地,通过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断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使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红色区域的领导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秘密到公开,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