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河北镇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2025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工作重点公布!

发布日期: 2025-03-28 发布机构: 河北镇

2025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工作重点公布!

3月5日,备受瞩目的一年一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拉开帷幕。这一盛会聚焦国家发展的各项关键议题,卫生健康领域尤为引人关注,清晰部署了12项具体任务,为新一年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勾勒出明确蓝图。

12项任务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背后又回应了社会的哪些紧迫关切?

1、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健康,是民生之本,这一战略无疑是卫生健康工作的核心与重中之重。之所以说是旧话重提,是因其在过往的政策脉络里一直占据关键地位,却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当下,医疗、医保、医药分属不同领域,各自为政的局面时有发生,协同性不足制约着整体效能。
以医保支付为例,部分地区医保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一些医疗机构资金短缺,影响医疗服务质量;而在药品供应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20%的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药品供应不及时的问题。唯有打破壁垒,让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医药研发创新与供应保障有序推进,三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健康优先落到实处,为民众筑牢健康根基。

2、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

2025年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四条关键原则,即一个“不变”和“三项重点”。坚持公益性导向,这是公立医院的立身之本,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保障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公立医院的使命所在。
    在编制方面,“推进编制动态调整”这一提法耳目一新。过去常提及“推行编制备案制”,但近年声音渐弱。疫情期间,有关部门强调编制是公立医院的重要资源,只可强化。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与编制床位数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超出编制床位数20% - 30%,人员配置与业务需求不匹配。如今提出动态调整,预示着编制管理将迎来革新,或许不久后,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办法会有新突破,优化编制配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疗事业。
    收费机制上,“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并非新说,却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值被低估,医生技术劳务价格不合理。据统计,在现行医疗收费项目中,技术劳务性项目收费占比不足3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此番强调,意味着未来医疗收费将向医疗服务价值回归,体现医生的专业付出。薪酬方面,“完善薪酬制度”实则是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让人不禁联想到三明医改的“健康绩效薪酬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改善病房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当下,我国医疗机构总床位数基本能满足患者住院需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病床使用率下滑现象。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975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98张,但一些城市的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已从疫情前的90%左右降至80%以下。但与此同时,患者对住院服务的要求日益提升,传统医院里6 - 8张床的大病房,环境嘈杂、隐私难保障,已无法匹配患者需求。在此背景下,改造提升病房条件刻不容缓。
报告提出“改善病房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旨在从硬件设施到服务理念全方位升级。通过打造温馨、舒适、便捷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人文关怀,从点滴细节入手,提升就医体验,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既是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强基”聚焦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然而,基层医疗资源薄弱,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导致医疗服务不均衡。
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4.56人,而西部地区仅为3.28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不足20%。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基层也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通过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模式,将大医院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输送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实现区域均衡布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5、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诸多短板,“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所提及的,正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四大短板。护理人员短缺,长期高强度工作,难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据中国护士网发布的《2024年护士群体工作现状调研报告》,超70%的护士每周工作时长超40小时,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8小时,全国护士缺口达百万之巨。儿科病理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流失严重,儿科医疗资源紧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86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医学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老年医疗服务缺口大,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亿,而老年医学科专业医生不足5万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精神疾病知晓率、治疗率低,专业精神科医生数量不足,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3.34人。加强这些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是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关乎各类特殊群体的健康权益。 

6、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2018年国家集采启动以来,成效显著,大幅挤压药品价格水分,减轻群众看病用药负担,缓解医保基金支付压力。截至2024年,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累计开展7批,覆盖350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50%。但政策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集采政策设计虽采用“双信封”,坚持药品“过评”,可我国药品一致性评价仓促“补课”,时间紧、任务重,后续监管存在漏洞,许多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加之集采过于侧重价格权重,导致群众感觉集采药品与原研药疗效有差异。
    此次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正是直面群众关切,致力于在保障药品价格合理的同时,确保药品质量可靠,让群众安心用药。

7、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药品价格市场形成是我国价格改革的既定政策。目前,药品价格主要依赖集中采购和谈判采购两种模式。但这种“一刀切式”的价格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药发展。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周期长、风险高,现行价格机制难以充分激励药企创新。据统计,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 - 15年,投入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意在探索更为灵活、多元的价格形成模式,通过制定创新药目录,给予创新药合理价格空间,鼓励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8、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瑰宝,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是一以贯之的政策导向。传承,要挖掘整理中医药经典理论、特色疗法、名老中医经验;创新,则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改良中药制剂工艺。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个中医药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中医药科研投入占全国医药研发投入的比例不足1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又能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9、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经历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过去,体系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监测预警不灵敏、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陈旧,超30%的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监测预警系统对传染病早期异常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不足70%。加强体系建设,要从硬件设施、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同时,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如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强化监测预警、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防患于未然,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安全。以流感为例,每年我国因流感导致的门诊和住院病例数以百万计,通过加强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10、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在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国家依然坚持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这一举措难能可贵。提高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能提升群众医保报销水平,减轻就医负担;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疾病早发现、早干预,从源头上保障群众健康,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
    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已从120元提高至2025年的不低于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15元提高至89元,有力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1、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

“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彰显政策推进求稳务实。省级统筹能增强医保基金共济能力、提升管理效率,但涉及多方利益协调,需审慎推进。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但在统筹层次、基金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意味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基金收支等因素,合理调整筹资标准与待遇水平,保障医保制度可持续。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促进分级诊疗”紧密相连。当前DRG/DIP改革全面铺开,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人才、病员、医保基金向大医院虹吸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比例降低,加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分级诊疗受阻。数据显示,在实施DRG/DIP改革的地区,三级医院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平均上升了10% - 15%,而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支出占比下降了5% - 10%。未来需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推动分级诊疗落地。

12、全面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严格医保基金监管,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医保基金监管将持续从严,药品耗材追溯机制全面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流程信息可追溯。一方面,能有效防范骗保行为,杜绝虚假报销、串换药品耗材等违规操作;另一方面,对治理商业贿赂也大有助益,斩断利益输送链条。通过严格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合理、高效使用,让每一分钱都切实花在群众健康上,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4年全国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76.6万家,追回医保基金268.2亿元,有力维护了医保基金安全。
    12项卫生健康工作任务,每一项都精准锚定当下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从战略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细节,从资源分配不均到服务质量提升,从政策机制完善到民众用药安全,全方位、系统性地为新一年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铺就前行道路。